青花瓷觚
河南文化产业网7月19日消息:明宣德《青花瓷觚》,1950年在鄢陵县一户地主家发现。该觚体较高,喇叭口,束颈较长,腹部鼓出,大平底,矮圈足,口外沿饰两青花纹,颈部饰蕉叶纹,大小四相间,腹部饰勾莲纹、草叶纹、云纹。腹部以下饰蕉叶纹,底部有“大明宣德年制”字样。 高51.5厘米, 口径23.5厘米, 底径16.3厘米, 深49.3厘米。
明代宣德(公元1426年—1435年)年间烧造的青花瓷器,在中国陶瓷发展史上具有很重要的地位。它以古朴典雅的造型,晶莹艳丽的釉色,多姿多彩的纹饰而闻名于世。与明代其他时期的青花瓷器相比,该时期烧制技术达到了最高峰,其成就也被称颂为“开一代未有之奇”。《景德镇陶录》评价宣德瓷器“诸料悉精,青花最贵”。
在许昌博物馆的展厅中,该《青花瓷觚》悄然肃立,熠熠生辉。据了解,该《青花瓷觚》胎体是由瓷石加高岭土烧制而成,经过时间的洗涤,目前该瓷器依然保存完好,色呈淡青,釉质肥润光亮,釉面有气泡和橘皮棕眼,釉面滋润,纹饰简洁概括,画法奔放自如,画面构图极富意境,充满了民间生活气息,活泼而有趣味。
作为一颗历史的明珠,该明宣德《青花瓷觚》在中国陶瓷发展史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经济、文化、艺术及思想观念。作为古青花瓷精美的艺术品,它是青花工艺的典范,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原标题:明宣德《青花瓷觚》:开一代未有之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