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陇剧
2013/4/28 9:44:44 点击数:
【字体:大 中 小】
陇剧是甘肃的地方戏曲代表剧种。它是由流行于甘肃庆阳一带的「陇东道情」发展衍变而来,在中国戏苑大家庭中是甘肃独有的戏种。
陇剧的前身陇东道情,最早是以道家故事和歷史演义为题材,音乐属板腔唱法,表现形式多为一人说唱,众人帮唱,说唱相间,以唱为主。艺人怀抱渔鼓,手执简板,边敲边唱,简单明快,优美动听,很像流传于北京、天津的京津大鼓和江南的花鼓戏。由于演出人员少,所配乐器简约,演出环境不受场地的限制,道观庙宇,田间地头、庭舍院落均可说唱,因而深受农村人民群众的欢迎,得以流传发展。
随着歷史的发展和艺人们的不断创新,陇东道情的伴奏乐器逐渐增加,唱腔也进一步改进,比如说增加了唢吶、笛子、二弦琴和四弦琴等。特别是同庆阳皮影戏结合以后,创造出了多种不同形式的表演风格和唱腔流派,融入了曲牌、民歌、小调,具有了鲜明的地方色彩和浓厚的乡土气息。传统大剧如《铡美案》、《三英战吕布》、《花木兰》等都可用道情皮影戏的形式上演。正是在这一基础上,以人代替皮影演出的地方剧种——陇剧诞生了。
陇剧的曲调属于板腔与曲牌相结合的「综合体」形式。它既保持和发扬了传统道情皮影戏的音乐唱腔特点,又发展创作了慢板、紧板、散板等新板式。从而增强了音乐的表现力,更加具有了感情色彩和时代风格。在表演形式上,经过长期的舞台表演积累,陇剧逐渐形成了具有自身鲜明特点的身段和动作,「侧身摇晃」似柳丝微风飘动;「侧身掩泣似擦泪又像掩面而泣」;「睡态」动中求静,以及「地游圆场」、「秧歌步」等富于音乐感的身段动作。陇剧表演在借鉴其它戏曲表演基础上,吸收皮影造型、陇东秧歌、地游子等民间舞,提炼加工成具有地方特色的陇剧表演艺术。用语道白更是以西北语系为基础,力求语言大众化。在服装头饰上吸纳了皮影人物和敦煌壁画中的造型,使陇剧舞台美术有了西北民族独有的特点。在演出剧目上,除传统历史剧《五女拜寿》、《徐九经升官记》等外,还推陈出新改编歷史剧《假婿乘龙》、《谢瑶环》等,新编现代戏《敦煌魂》、《天下第一鼓》、《石龙湾》、《黄花情》等。经过五十多年的艺术实践,甘肃陇剧已成为中国戏曲百花园中一枝成熟娇艳的艺术之花。
甘肃陇剧院(原甘肃陇剧团)始建于1959年,是甘肃省唯一的中国现代戏曲研究会团体会员单位。1996年入选国家级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省内外享有较高声誉。陇剧院创作演出的大型陇剧《枫落池》、《草原初春》、《异域知音》、《天下第一鼓》、《胡扬河》、《敦煌魂》、《黄花情》,以及演出拍摄的戏曲电视剧《燕河风波》、《望子成龙》等剧目,分别荣获「国家文华奖」、「文华导演奖」、中国戏剧节「优秀表演奖」、「曹禺剧目奖」、「优秀音乐奖」、中宣部「中国人口文化奖」、广电部「飞天奖」,甘肃省政府「敦煌文艺奖」,全国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等奖项。陇剧先后在香港、澳门、越南、老挝、缅甸以及全国二十多个省市自治区演出,两次进中南海怀仁堂和全国政协礼堂演出。老一代革命家周恩来、朱德、胡耀邦、陈毅、宋平和几十个国家的贵宾曾观看陇剧,赞誉陇剧「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独特的艺术风格」。中国戏剧艺术大师梅兰芳、盖叫天、红线女、关肃霜等,盛赞陇剧为「陇上奇葩」。改革开放使陇剧的发展迎来了新的艺术春天。陇剧和陇剧人正以新的姿态,奋力开拓陇剧艺术新局面。【原标题:甘肃陇剧】
责任编辑:C009文章来源:中国文化新闻网 2009-0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