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3日上午,坐在自家小院绿油油的菜圃旁,52岁的闫诚和他96岁的岳母陈春面对记者打开了话匣子,讲述一段长达28年的悲喜孝慈故事。
高考落榜当了上门女婿
1955年,闫诚出生在长葛市石固镇花园村,他弟兄五个,自己排老末。1977年高考落榜后在一家工厂做工。1979年,在父兄的说合下,24岁的他来到禹州市古城镇王庄村,当了二哥妻妹王改家的上门女婿。
当时岳父家非常困难。岳父王发元双目失明,没有劳动能力,岳母陈春年近七十;妻子王改姐妹三个,大姐二姐早已出嫁;全家借住在生产队的仓库里,家里连烧锅做饭的柴火都没有。
闫诚上门后,家里有了顶梁柱,生活很快好转起来。1981年和1983年,女儿和儿子相继出世。1987年,在亲戚朋友的帮助下,闫诚和妻子在村里率先盖起了两层楼。
与妻子离异饱受打击
然而到了1991年,闫诚和妻子的感情却出了问题。两人协议离婚,约定房产一分为二,一人养一个老人和一个孩子。离婚后同住一个屋檐下,妻子和他吵闹不断。闫诚为躲避她,整天流落在外。他说:“我心里终日乱麻麻的,总想着和她这样长久不了。可岳父母年纪大了,我要是真走了,以后谁照顾他们呢?”
1991年10月的一天,岳母偷偷嘱咐他“要看好家”,闫诚就知道王改可能要走了。他从身上仅剩的50元钱里掏出30元,交给王改说:“你带着老人孩子不容易,这些钱拿去花吧。”王改接过钱,一声不吭扭头出了门。
闫诚第二天早上起来一看,家里已经空无一人,不由悲从中来,放声大哭。哭了两天两夜之后,他决定找点活干,挣点钱,还得在村里挺起腰杆站起来。于是他开始拉着架子车出门拾废品。
闫诚说:“那时候我天天晚上梦见他们回家。我告诉自己得把家里收拾好,等他们回来。”
奉老养小相濡以沫
1992年农历五月,岳母陈春终于从新疆叶城托人捎来了信。接到消息,闫诚急忙把卖废品积攒下来的500块钱拿出来,陈春的大女儿、二女儿也凑了点钱,由闫诚的二哥到新疆接人。
农历六月二十三日下午,正在院里干活的闫诚突然看到一辆马车停在了家门口,马车上正坐着自己的一双儿女和岳父岳母。见到分别近一年的亲人,闫诚喜极而泣。第二天一早,闫诚就兴冲冲地借来2000块钱,买了一台大彩电。他说:“岳父爱听戏,岳母又不常出门。他们没回来之前我就一直想,什么时候能一家人团团圆圆地坐在一起看电视该多好啊。”
一家人重新团聚,小院里恢复了生机。为了供养孩子上学和补贴家用,闫诚在种地之余仍然天天出去拾废品。早晨一大早起来吃口开水泡馍就走,中午在外边买个烧饼充饥,晚上回来吃上一顿岳母做的热腾腾的晚饭。晚饭后一家5口热热闹闹地坐在一起看电视,欢声笑语溢满小院。
1994年,80岁的岳父安详地离开了人世。
岳母似亲娘,女婿胜亲儿
随着日子逐渐好转,闫诚买了个旧机动三轮,开始收废铁跑运输。1998年6月,他因为贪黑赶路翻了车。闫诚被压在车子底下,发动机里流出沸腾的液体烧伤了他的左脚和臀部。
被烧伤的闫诚在床上一躺就是3个多月。已经87岁的岳母陈春踮着小脚照顾他,给他端屎端尿。夜里他烧伤的地方又热又疼,岳母就一遍一遍给他涂凉药。闫诚说:“3个多月里,我身子不能动,心里却一直在说:这真是我的亲娘!”
而岳母生病时,看病抓药,闫诚伺候得也很周到。现在岳母96岁高龄了,眼不花、耳不聋,在家一天做三顿饭,还能下田锄地。她说这多亏了闫诚孝顺,她对这个儿子“一百个满意。”
父慈子孝乐陶陶
2000年,闫诚的女儿出嫁;2003年秋,儿子王松涛考上了西藏大学。松涛每年寒假回到家白天干活,晚上就给奶奶暖被窝。
今年6月,王松涛就要毕业了。为了照顾父亲和奶奶,他拒绝了西藏当地单位的高薪聘请,决定回河南找工作。说到这些,闫诚高兴得合不拢嘴。
在岳母家再婚
2007年1月20日,是闫诚自己认为的这些年最高兴的一天了。这一天,在岳母和儿子的支持下,通过邻居介绍,他和39岁的陈改玲结了婚。陈改玲还带来了一个13岁的女儿,一下子添了两口人,家里热闹多了。
闫诚说,自己这么多年,多亏了亲朋邻居的帮助,“跟他们张嘴求助,从来就没有掉地下过”,因此也从来不觉得有什么难的。□本报记者张华君 本报通讯员李涛郭占军【原标题:许昌谢延信式的农民闫诚 28年演绎孝慈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