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许昌 >> 许昌风情 >> 民间习俗 >> 浏览许昌

许昌风俗——市声

2013/9/18 9:45:06 点击数: 【字体:


    市声就是叫卖声,各地有各自的市声文化。在许昌,叫卖俗称“吆喝”。常言道:卖啥吆喝啥。农民叫卖自家地里出产的东西,毫不讲究,直接放开嗓子吆喝:

   “谁买萝卜!”

    “谁要菠菜!”

    “卖西瓜了!”

    而有一定叫卖经验的商贩则很讲究,叫卖多用方言,吐字要清晰,声音要洪亮,而且抑扬顿挫,有一定的韵味。有些叫卖还配以简单的击打乐器,显得非常热闹。不同行当都有其固定的叫卖模式,这些模式虽然没有明文规定,但已经约定俗成,即使顾客没听清叫卖的内容,根据叫卖者的语气、语速、语调也能判断出他们是卖什么的。

    卖豆腐的除了嗓门大、底气足之外,还有个讲究,豆腐的“腐”和“父”同音,如果把“腐”字喊得太突出,就会有人似乎是无意中答应一声,平白当了回儿子,能算不吃亏吗?所以,叫卖时把“豆”喊得字正腔圆,而把“腐”字喊成“乎”,音调也陡然降低,就成了“豆——乎哦”。卖小鸡的、卖浆面条的也都用大嗓门:“卖——鸡娃喽”,“卖”字叫得非常嘹亮,用升调,而且声音拉得很长,而“鸡娃喽”三个字发音很快,几乎听不出叫的是什么;叫卖浆面条更有特色:“浆面条儿——”女人的叫声,尖,非常尖,“浆面”二字发音很快,“条”字儿化后拉得较长。

    “找头发换针”是过去走街串巷经营小百货的代名词,顾客可以用钱买他们的商品,也可以拿废铜碎铁、破布头旧鞋子等去“换”,尤其是用头发换,他们更喜欢,所以他们就吆喝“找头发换针”。经营者拉着一辆架子车,车的前半部分放着一个四四方方的木箱子,箱子盖儿是玻璃框做的,箱子被隔成了许多小格子,里面装着针头线脑、别针儿顶针儿、小镜子、红头绳、木梳子、竹篦子等,有的还捎带经营当时非常流行的儿童食品——糖豆和江米蛋儿;车的后半部分用来盛装回收上来的东西。“找头发换针”的顾客主要是妇女和儿童,所以,叫卖的声音要尽量地委婉一些、动听一些、亲切一些。“找头发换针——”或“找头发换针,换江米蛋儿、换——别针声儿——”声音细腻悠长,音质甜美,最后一个字拉得很长,音调由高到低,慢慢消失,让妇女和孩子们听了之后觉得很友好、很安全。

    声音拉得最长、最婉转悠扬的叫卖当属磨刀剪者,他们肩扛一条长板凳,斜跨背包,背包里装着戗刀、磨石等工具,一步一踱,很有派头的样子,“戗——剪子来——磨——菜——刀——”几乎一字一顿,声音高亢、拉得很长。

    最滑稽的叫卖声是那些修补锅、盆者发出的,这些手工经营者多来自安徽,他们把修补锅、盆叫“毂辘锅”,也许是“锢漏锅”。招揽生意时,操着生硬的许昌方言叫喊:“毂辘锅——钉——锅。”第一个“锅”字和“钉”字声音响亮、拉得很长,第二个“锅”字发音较低、戛然而止,让人听了很憋气,总觉得还有些什么没吆喝出来。

    过去,有一种以阉猪为生的人,“阉”在方言中称“择”,所以人们称这些人是“择猪的”。他们骑着自行车,车把上插一红缨子,叫卖时声音很怪、很玄乎,“择——猪儿哦。”“择”字发音尖细悠长,“猪儿哦”发音急促,三个字几乎是一个音节,还捏着腔儿,像雨后青蛙的叫声。

    叫卖时配以敲打器乐,能吸引人们的注意力,敲打一阵儿再叫卖,很能招揽顾客。敲打乐器不是乱用的,不同的行当有固定的乐器,比如:“咚咚咚”,拨浪鼓一响,就表明货郎进村了;“梆——梆、梆。”梆板一响,那就是卖油郎来了。有些精明的小商贩,把所卖商品编成顺口溜,如卖江米糕:“江米糕、江米糕,老头吃了不弯腰;江米糖、江米糖,小孩吃了不尿床。”又如买老鼠药:“夹子打、笼子捉,不如俺的老鼠药(“药”在许昌方言发“哟”音);老鼠药、老鼠药,老鼠吃了跑不脱;大老鼠吃了蹦三蹦,小老鼠吃了当场不会动。”这些叫卖听起来滑稽可笑,但能让顾客牢牢地记住,广告效应奇佳。

    现在,经营者把叫卖声录了音,用电喇叭一遍接着一遍地播放,“快来挑,都来买,两双袜子要三块。”从早叫到晚,实在让人心烦。(韩晓民)

 

责任编辑:C005文章来源:印象河南网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网 河洛大鼓网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河南农家乐网 中国旅游网 吴氏网 秦氏网 中华舒氏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福客民俗网 文化遗产网 秦腔戏曲网 中国晋剧艺术网 扬州扬剧网 梨园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