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峰塔位于许昌博物馆内,建于明万历四十二年(公元1614年),十三层,高五十二米,呈平面八角形,造型精美、结构谨严,是河南省二百座明代砖塔之冠。“文峰耸秀”为许昌十景之一。
关于这个塔还有一段传说,文峰塔是明代许州太守郑振光为振兴文运而创建的风水塔,是明、清时期儒、佛、道三教合流的产物。 明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郑振光就任许州太守,郑振光是江苏武进人,当时的武进,是一个状元迭出的地方,进士多得可以千计。许州自东汉末年,曹操迎汉献帝建都于许后,成为了建安文学的发祥地,在中国文学史上影响极大。建安以后,许州却没出过状元,许州文风也日渐转衰,这让身为状元之乡人士,又是许州太守的郑振光心里很不爽。
为改变自汉以来文风的景况,受当时儒、佛、道兼容并蓄的影响,采纳风水先生之言,取翼方(东南方)文明之象,在许昌东南隅建造文明寺塔(又叫文明塔,后称文峰塔),塔内原供奉有掌人间士人禄籍与功名的文昌帝君塑像,以祈保佑许昌学子多出状元,人才辈出,希望出现像建安时期的文运盛事。于是便拿出自己的俸禄及府库银两,又动员民间力量,修造了这个被后人称为“河南明塔之冠”的文峰塔。一度,它成为许昌最高的建筑和许昌市的象征。
传说郑振光来许任州官后,不仅勤政爱民,更想把许昌农业、经济、文化发展起来。但由于许昌一直没有人才协助,很难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于是郑振光找到一些有识之士座谈,问及许昌的情况,感觉许昌历史这么悠久,为什么现在一直没有出现大人物和知名人士。有人告诉他,许昌也曾是秦代丞相吕不韦、西汉御史大夫晁错、唐代“画圣”吴道子的出生地。主要因为许昌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按照风水和占卜的说法,可能是风水移动没有留住的原因。
郑振光听后,即刻拜见了附近有名的学者、高僧和道士,经过反复验证,儒、佛、道三教共同给出的最后结论证明,在许昌的风水确实由于地势的原因流失了。怎么才能不让风水跑掉呢?要提高东南地势高度的唯一办法,只能是建一座塔,而且塔的高度应与西北地势同高,才能压住风水。就这样,明万历四十二年(公元1614年)郑于州城东南兴祥院创建了文明塔,以“借培地脉,振兴文教”。
至今,文峰塔下仍有一当时建塔时的通碑,其上镌着《许州郑公创修文明塔记》,详细记载了修塔的经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