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说孙思邈一百多岁时,还到处游玩。一天傍晚,他来到一个河边小村,见一老人左手捏着一只蜻蜓,右手捂着屁股大哭。孙思邈见老人年龄比自己还大,就上前劝慰:“老人家,为何大哭?”老人说:“爷爷打我。”孙思邈大吃一惊:“那你多大年纪了?”老人说:“我刚过完365岁生日,因为贪玩,忘了吃熟地茶,所以挨打。”说完又伤心地哭了起来。孙思邈好奇:“你爷爷在哪里?”老人用手一指:“门口躺在蓑衣上数星星的那人就是。”孙思邈走了过去,见躺在蓑衣上的人正全神贯注地数着星星,比刚才那个老人年轻多了,傍边还坐着一个小姑娘,正用蒲扇为他打蚊子呢。孙思邈问那小姑娘:“你在给谁打蚊子呀?”小姑娘说:“这是我玄孙,脾气太坏了,动辄就打孩子。唉!教育孩子哪有这样的?都是让我那老公公给宠的。”孙思邈更加好奇:“你老公公在哪里?”小姑娘说:“河边捉鱼去了。”孙思邈问: “能否告诉我,什么是熟地茶?”小姑娘说:“就是熟地黄加米熬的粥。我们春天用来和胃降火,夏天用来降温除烦,秋天用来滋阴去燥,冬天用来补血驱寒。每日上午必须吃一碗,今天淘气的孩子忘了喝,挨一顿揍,应该!”
孙思邈感慨万千,本来以为自己够高寿的了,没想到天外有天,人外有人。于是就向小姑娘要了一包熟地黄,并根据地黄的特性和平生所学,研制出了九蒸九晒熟地黄的炮制工艺。据说,因为常吃熟地黄,孙思邈又多活了四十多年,直到一百四十多岁才无病而终。据《旧唐书》记载:他死后“经月余,颜貌不改,举尸就木,犹若空衣,时人异之。” 这可能和他长期练气功并服用熟地黄等药物,使其肌体代谢发生了某些特殊变化有关吧!
《奇效良方》(明代医家董罕辑录,方贤续补)中有一则以熟地黄为主药的方剂“应验打老丹”。其来历原方中云:薛侍郎使经泥川,见一女子将一老人捶之,因诘其故,妇子曰乃妾之子也。薛问汝年几何?答曰:妾年167岁。昔伯父隐于华山,一日归见妾夫妇年老无子,手足不遂,令服此药。100日,知体轻健,气力加倍,手足顿愈,变为童颜,一年乃有此子。薛曰:“愿闻此方。”妇子遂以此方授之。
禹州熟地黄始于药王孙思邈。九蒸九晒熟地黄炮制工艺极为独特,并且质量上乘,曾经名传海内外。解放前,禹州熟地黄有名的大概有三个品牌,“赵隆太熟地黄”、“杏林春熟地黄”、 “天兴堂熟地黄”,都用的是九蒸九晒工艺,其中历史最长、最有名的当属赵隆太中药堂生产的“赵隆太熟地黄”。因在德国柏林“万国博览会”上参展,被列为清宫贡品。国内行家都称为“隆熟地”,东南亚人到禹州,只有买几斤“隆熟地”才敢说到过禹州。
据赵家后人介绍,赵隆太熟地黄在清朝乾隆年间开始生产,赵隆太熟地黄是赵隆太药铺“四大九蒸货”(熟地黄、山茱萸、黄精、槐豆或大黄)和二十八宿酒中,销量最大、最有名气的招牌药,中医处方中都以“隆太地”为熟地名称。上世纪八十年代禹州郭连一带还有老中医开“隆太地”处方的。赵家蒸熟地专门制有一高1.5米、直径0.8米的铜瓮,每次可装生地黄200斤,据老辈人说此铜瓮有300多年历史。由于蒸制过程忌铁、铝,当时没有不锈钢,只能用铜。每次蒸熟地时选优质地黄个大者洗净、润透,用特殊工艺处理后装入铜瓮。第一次蒸三天三夜,然后取出晾干,拌入熟地汁、黄酒、砂仁,用手揉搓均匀,再晒一天晾一夜,开始第二次蒸,以此类推至九蒸九晒,二十多天才能制成。1956年,公私合营后,在炮制器具归公和老药工去世的影响下,“隆太地”的炮制工艺也彻底失传了。
不过,2006年我们依据传说和现代工艺、设备,采用九蒸九晒工艺,终于复制出了“黑如漆、光如油、甘如饴”的古法九蒸九晒熟地黄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