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文化交流 >> 浏览信息

略谈初唐时期的彩绘陶俑特点

2016/5/31 14:22:33 点击数: 【字体:

  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进程中的鼎盛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均达到盛况空前的程度。由于唐人的物质生活水平高,不但生时注重享受,死后也要有大量的随葬品。所以唐代时无论是帝王陵、贵族墓,还是平民百姓的土洞墓中,都有大量的随葬品。它们是研究唐代各类手工业及社会生活的重要实物资料。

  唐代随葬品种类很多,有陶俑、陶器、釉陶、瓷器、金银器等品种。其中陶俑是随葬品中时代特征较明显的器物。不同时期的陶俑,在种类和造型风格上都具有各自的特点。因初唐时社会经济秩序刚刚从隋末的战乱中恢复过来,经济水平有限,故此时期生产的彩绘陶俑不如盛唐以后流行的三彩陶俑数量大。笔者在此以两件唐代初年的彩绘俑为例,介绍一下隋至初唐时期的陶俑特点。

  初唐时期大型镇墓俑有彩绘贴金的装饰方法。因其工艺复杂,烧制难度大,所以在墓葬中占有重要位置,且均为贵族、官员墓中所有。如文官立俑(图1)高68cm。头戴高冠,冠后有包叶。身着北魏孝文帝改革以后的宽袍大袖式汉服,即褒衣博带式大衣,高冠革履,这种衣着还沿袭着北朝遗风,说明这类彩绘贴金俑是唐代早期的作品。此文官陶俑造型朴拙,人物面部刻画细腻,但表情呆板,目光显得有些呆滞。这是唐初彩绘俑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可以将其视为唐初俑人的时代特征。另外一件彩绘陶器是人面镇墓俑,又称辟邪,高33cm。造型古朴威武,神态逼真。(图2)(图3)该俑蹲坐,怒目人面、猪耳、头上长角,两肩有火焰状翅膀,蹄足,为人兽鸟结合的形象。辟邪耳、翼、腿、足等部分均以红彩涂身,虽不艳丽,却也和谐素雅。镇墓俑又称方良或鬼魅,是山川精怪,有驱除邪恶的法力。通常有人面兽身和兽面兽身两种,安放在墓室前,人面和兽面各一尊。这两件陶俑都是唐代早期的作品,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通过初唐纪年墓,可以看出这种彩绘俑的流行时间:唐太宗贞观四年(公元630年)李寿墓,陶俑全部采用彩绘贴金方法,不见一件施釉的陶俑。唐高宗显庆二年(公元658年)张士贵墓,出现彩绘釉陶俑,属单色釉加彩。唐高宗麟德元年(公元664年)郑仁泰墓,陶俑改用黄、绿双色釉加彩方法,工艺上已向三彩装饰接近一步。稍后公元672年的辽阳唐墓、公元675年的李凤墓、公元684年的李徽墓都发现了逐步成熟的三彩器皿,标志三彩的出现。因此唐高宗时期完成了从彩绘陶到三彩陶的发展。但是此时三彩工艺还未用于陶俑的装饰,公元682年的临川公主墓出土的300余件陶俑中,仍没有一件三彩俑。最早的三彩俑是长寿二年(公元693年)唐墓出土的三彩俑群,同时伴有纪年墓志。它们现藏加拿大的雷亚尔·温塔里奥博物馆,属早年出土物。唐代早期的陶俑都是这种彩绘贴金或单、双釉陶,使用三彩工艺装饰陶俑,是盛唐以后的事。由于盛唐经济发达,三彩俑数量大,易于被人们了解,而唐早期的彩绘俑则数目相对少些,能够了解的人就不算多了。
 

责任编辑:M005文章来源:陶雅网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