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段大运河,所具有的历史文化价值,都远远超出工程技术的本身。
古城苏州,因运河而成为万商云集的天堂。时至今日,苏州大批的货运量还是靠水路来承担。而苏州与大运河有关文化遗产众多,除了我们上期提到的,还有山塘河历史文化街区。如今的山塘河已经不再是航行要道,滔滔河水却从古流到今;这里的轮船已经不见了,换了游船开来开去。但你不要以为山塘的美只是停留在表面,这里的历史告诉我们,山塘街是一条不“老”的街道,是一条感受历史的“时空长廊”。
同样,在这里,也许能让你读懂大运河苏州段的繁华景象。
七里山塘,处处好风光
沿着大运河一路南下,我们走过了许许多多的历史街区,苏州的历史街区也不止一处,但山塘街则是这座城市的标志性街区。
古城苏州是著名的江南水乡,城内水港交错,街衢纵横,晚唐诗人杜荀鹤有诗云:“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古宫闲地少,水港小桥多。”在苏州众多的街巷之中,山塘街被誉为“姑苏第一名街”,它的格局具有最能代表苏州街巷的特点。它与许多名人、名事有关。
山塘街的重要性,从这里,我们便可见一斑。我们慕名来到这里,游走在山塘街上,仿佛置身于往昔的商贾之中。
江苏省委机关报——新华日报主任记者、苏州记者站站长嵇元是苏州人,他对当地历史有着浓厚的兴趣。他著作的《走读苏州》一书中,引用手抄文这样描述山塘街:“如果说苏州像一位古典美人,绚丽斑斓的靓装,这儿就像衣裙上那条淡绿色的素腰带;如果说苏州城像一幅精雕细刻的工艺画卷,这儿就像一幅写意的山水小品……”
大运河苏州段自春秋时开建,隋唐时基本定型。唐代以后,虽多次重筑、修缮、疏浚,但运河的基本走向、大致面貌变动不大。
被列入中国运河遗产点的,就有山塘街。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街,现在的山塘街虽今非昔比,但依然不改它繁荣、热闹之景象。
自古有云“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杭州有西湖,苏州有山塘。尽管因漫长岁月的侵蚀,山塘已有些破败,但细细寻觅沿街沿河散落的无数历史遗迹,人们仍然可以从中窥探到它的盛世模样。
据史料记载,唐宝历二年(公元825年),大诗人白居易从杭州调任苏州刺史。上任不久,他坐了轿子到虎丘去看,当他看到附近的河道淤塞,水路不通,回衙后,立即找来有关官吏商量,开凿了一条西起虎丘东至阊门的山塘河。山塘河河北修建道路,称为“山塘街”,山塘河和山塘街长约七里,叫“七里山塘”。这条河在阊门与运河相接。在河塘旁筑堤,即山塘街。自古山塘街有“姑苏第一名街”之称。清乾隆皇帝壬午年(公元1762年)游江南,到七里山塘御笔书写“山塘寻胜”,如今山塘寻胜御碑亭仍然保存完好。
山塘河的开凿和山塘街的修建,大大便利了灌溉和交通,这一带成了热闹繁华的市井。苏州百姓非常感激白居易,他离任后,百姓即把山塘街称为白公堤,还修建了白公祠,以作纪念。
山塘街一头连接苏州的繁华商业区阊门,一头连着花农聚集的虎丘镇和名胜虎丘山,所以,自唐代以来它一直是苏州一个四方货物集散的批发中心、南北商人的聚集之处。苏州那时有多条水路汇聚,一是大运河,南从杭州、嘉兴两府到苏州,北和常州、镇江、扬州、淮安诸府相连;一是从太仓一带至常熟,走长江水路的船可以折进内河直达苏州阊门山塘街,所以一些古代的画上有许多跑长路的海船或江船,带来了闽、广、浙、徽、川等省的物产,在这里集散。
大凡新的社会形态出现,必须有全民的狂欢,来为这一社会发展运动增添动力。明清时期外地商人和本地商人、士绅的活跃,促进了山塘街的繁荣。这证明了,苏州人明清时期在消费、时尚上也是引领全国的前卫城市,所谓的“苏州样”就是这个意思。
半塘作为山塘街的一个重要节点,在明代时就已经出名。游走在半塘,我们看见还有许多名桥、名刹、名店。据说,半塘还有个冶坊浜,因为花船云集,又叫花船浜。现在,这里只有半截断桥,一半沉浸在水里。今天的山塘街,除了新民桥以东,是搬迁居民后的修复改造外,更多的地方还是原生态的。金粉早已褪去,市井风情依旧,众多的历史文化资源在滋润着一代代山塘人。
全长1700多公里的京杭大运河,在苏州,有80多公里的河段流经苏州境内。
我们沿着隋唐大运河从洛阳始发,见证了各段大运河的生生不息。而在江南一带,大运河更是活着的“化石”,从古至今,一个城市的繁荣,它则功不可没。
大运河苏州段水道最早开挖于春秋时期,是江南运河的雏形,隋代起成为中国大运河的重要河道,至唐朝中叶基本定型。唐以后,苏州段运河历经修筑、疏浚,但保持了大运河的基本走向,至今仍在交通运输、文化旅游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这一人与自然协作的水管理与水利用工程,是古代运河开凿与应用技术的突出范例。
水城苏州是大运河独特的城市文化景观,是古代筑城与水利技术融合的杰出典范。今日的大运河涛声依旧,正发挥着现实的水利航行功能,正可谓“千年常流,惠民无限”。
在苏州,我们沿着大运河走了一段又一段,几乎每一处,我们都能嗅到河水的味道,听到滔滔不绝的流水声。
据统计,如今大运河苏州段每天通过的船只超过6000艘,约占运河全年通航总量的1/5,断面货流密度约8000万吨。2007年,苏州港货物吞吐量达18377万吨,远超同期的大运河港口镇江、长江港口南京和荷兰北海运河港口阿姆斯特丹。
苏州段是大运河中灿灿闪光的一段,运河的开通,有利于水的供应与调节,从而促进农业的发展。春秋时,吴国已有稻麦、黍等八谷,蔬果中有梅李菰藕等,产量也有较大提高。据说当时吴国的谷产量,即使数年不收,而人民尚能生存。两汉时,广泛使用铁犁与牛耕技术,发明龙骨水车,用人力转动轮轴灌水,改进了耕作方法,而使农业常获丰收,苏州一带变成沃野乐土。隋唐时,苏州一带改进了犁耙、碌碡等各种农具,更广泛使用牛耕,产量大幅提高,特别是属下的嘉兴,粮食产量在江淮农业中居举足轻重的地位。宋时引进了繁殖力强的占城稻与无芒的僧头麦,扩大了双季稻,推广河泥肥料,而常获丰收,“中稔之利,每亩多二石至三石”,有“苏湖熟,天下足”之誉。元明清时,由于河道的浚治、稻米品种的增多、棉花的引入,促成了粮食产量大为提高与纺织业的发展,遂有“天下之赋,十分之九出于江南”。
商业与运输业同时带动了沿河集镇的兴起。苏州之西的浒墅关镇是运河上的重要集镇。据传,秦代已有地名,原名“虎”,明初,因是商品集散之地,故在此征收苏州、杭州、九江三府之船货钱钞。这里居民达数千家,为运道要冲。清代为“十四省货物辐辏之所,商船往来,日以千计”,于是政府设榷关收税。浒墅关,以出草席闻名于世。枫桥,东距苏州阊门十里,是运河上重要交通枢纽。自苏州北上豫鲁,或自北方南下浙闽,均须经过此地。明清时期,街市兴盛,商店相连,多销售米粮绸布,尤以米市著称。盛泽镇,位于吴江东南运河之西。三国时为屯兵之地,宋即为一商市。明嘉靖年间有居民百家,多以纺纱织绸为业。其后迅速发展,烟火竟达万家,“日出万绸,衣被天下”,为中国四大绸都之一。
这些城镇完全依托运河而发展。自隋运河全线贯通,特别是元朝运河改道成功后,苏州段的城镇如雨后春笋,蓬勃生长。现在,这里到处仍是一派热闹、繁荣的景象。(原标题:隋唐大运河行苏州段:历经沧桑,千年运河景依旧)
已有 0 条跟帖 |
用户名: 注册 字数: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