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运河通济渠汴河遗址商丘南关段,考古人员发掘出城市“河市”区河岸,这是中国大运河考古首次发现城市河岸,堪比北宋著名画作《清明上河图》所描绘的场景。这处大运河通济渠汴河遗址考古新发现,将为隋唐至北宋时期中国大运河发展历史研究增添重要考古材料。
“在河岸遗存中,清理出大量的建筑砖、瓦,有的砖瓦碎片层层叠压,出土的陶瓷器也非常多,青瓷、白瓷、黑瓷等全国各个窑口的都有。这表明唐宋时期宋城南汴河两岸建筑密集,全国各地的大量物资在此集散,当时的场景应该比《清明上河图》所描绘的更为繁华和热闹。”汴河遗址商丘南关段考古领队、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院长刘海旺说。
刘海旺说:“不同于一般河段河岸堆筑而成的梯形河堤,此次发掘出的汴河河岸是夯筑而成的,直立陡峭的河岸,非常便于停船,具有人工运河码头驳岸的形态特点,应该是北宋时期南京(应天府)城南汴河的‘河市’区和码头区。”
市文物局局长刘昭允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汴河遗址大运河商丘南关码头遗址位于商丘古城南2公里我市睢阳区古宋办事处叶园村的大郭庄、武庄自然村,2007年至2009年,市文物局组织对大运河商丘段进行了全面的调查,并对北岸码头进行了试发掘。2011年7月以来,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市文物局联合对汴河遗址商丘南关段进行了两次较大规模的考古发掘,取得丰硕成果。
码头遗址跨隋唐大运河南北两岸,分砖石结构和夯土结构两种。砖石结构部分顶部距地表深5至5.5米,下部距地表深8米,东西长(沿河岸)约150米,宽约52米。北岸遗址面积约24.5万平方米,南岸面积约16.8万平方米。码头表层由灰土、白灰、料礓石等混合夯筑而成,在北岸码头遗址发现砖、石砌筑的排水沟一条,西端发现有房基两座、船板一块、灶台一处及大量宋代瓷片、青砖及北宋“熙宁元宝”钱币等,初步判定码头遗址上层的年代为北宋时期。
“汴河河岸仍然保存着最后使用时的完整形态,有助于真实了解隋唐至北宋时期通济渠(汴河)段河岸形态、使用分期、河道变迁、疏浚历史等信息。”刘海旺说。
考古中还发现一些待解之谜,如在较早的河岸夯土层中,清理出一件大型青瓷罐,它保存完整,器高和最大腹径均为60厘米,罐上口盖着一个黑釉瓷盘。专家认为,这两件组合在一起的器物显然是有意埋入夯土内的,其埋藏意义有待进一步研究。此外,“河市”码头区河岸的首次发现,为了解其建筑方法、加固方式、加高过程、用料选择,以及河岸码头的道路分布、功能分区等方面,提供了经科学发掘的全新考古实物资料,可以与丰富的汴河历史文献记载相印证。
大运河商丘南关码头遗址的发现是河南境内大运河考古的重要成果,对研究中国隋、唐至宋时期的航运史和中国大运河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都有着较高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原标题:中国大运河考古首次发现城市河岸——商丘南关码头唐宋繁华程度堪比《清明上河图》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