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9日至20日,商丘市宋城影剧院内锣鼓铿锵乐声悠扬,由商丘市梁园区四平调艺术研究中心排演的大型古装戏《陈三两爬堂》等4部传统剧目在这里复排演出并全场录制,这是河南省文化厅为传承和保护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四平调进行的一项实质性举措。
河南省中华文化发展促进会副会长常法武、省文化厅副巡视员孙鹏等一行8人现场观看了录制的四部剧目。随后,与会人员集中参观了四平调艺术研究中心展览厅、资料室和排练厅。
此次由省文化厅录制的四平调传统剧目有《陈三两爬堂》、《小包公》、《三告李彦明》和《吕蒙正赶斋》。据了解,这四部大型古装戏,是商丘市梁园区四平调艺术研究中心经过几代艺人的精心打造,传承下来的保留剧目,也是深受豫东大地乃至中原地区人民群众喜欢的传统大戏,原汁原味地展现了四平调古老的艺术风格,对探索和研究国家稀有剧种四平调的传承和发掘,有着深远的历史意义。
在20日下午召开的“国家级非遗项目四平调艺术研讨会”上,与会省市领导和戏剧专家就四平调的现状与未来进行了研讨和交流。会上,省戏剧艺术专家学者对四平调剧团在条件极其艰苦的情况下能排练演出诸如《陈三两爬堂》、《小包公》等大型古装戏的拼搏进取精神给予肯定,对演出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出了宝贵意见和建议。
据介绍,四平调前身源自于明末清初的“花鼓戏”,历经老艺人邹玉振,王汉臣、张新魁、邹爱琴、拜金荣等戏曲表演艺术家的不断完善和创新,走过了百年沧桑,在艺术的夹缝里创出了今日独有的风格,成为一个名符其实的剧种,可谓是几经波折,生死多难、跌宕起伏。
纵观四平调艰难曲折的历史道路,专家们智者见智仁者见仁,各抒己见,提出了具有建设性的合理化建议,并就四平调的可持续发展和壮大指明了方向。河南省中华文化发展促进会副会长常法武认为,一个名演员给观众的印象是久远 的,四平调团体自身要不断加强演员素质的培训和提高,要面向基层群众多演出,演好戏,党委、政府应给予支持和关心,推动文化艺术事业快速发展。省文化厅副巡视员孙鹏认为,培育传承接班人是当务之急。
商丘市文广新局局长孙玉林和梁园区委常委、宣传部长顾光勋在致辞中表示市、区两级党委、政府要大力支持与关心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传承与保护,对四平调剧种的发掘、发展与壮大加大扶持力度,探索壮大四平调演出阵容、培养传承接班人新途径,不惜财力物力,确保四平调艺术的保护、传承与可持续发展。(原标题:省文化厅在商丘召开“国家级非遗项目四平调艺术研讨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