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商始祖源于商丘
阏伯台的南面是华商文化广场,它坐落在商丘古城西南一公里多,和阏伯台、花戏楼在一条中轴线上,是现代商丘人建的广场。
华商文化广场是为纪念华商始祖王亥所建,占地80余亩,由南大门、商海、商字广场、拜台、商祖殿五大部分组成。大门由三个甲骨文“商”字组成,因商丘是商族、商人、商都的发源地,故誉此门为“三商之门”。高达15米的“三商之门”不仅设计新颖,独具匠心,而且气势磅礴,雄伟壮观,三只3.5 米~5米高的玄鸟腾空而起,预示着商人在腾飞,商业在腾飞,商丘在腾飞。三商之门两侧镶嵌着八个金光闪闪的镏金篆字“商祖圣地,三商之源”,同时还置放着一对红石雕刻的卧牛。因为王亥最初经商是从牛开始的。
走进三商大门,便踏上了“富商大道”。大道从三商之门直达拜台,宽9米,长198米,中间5米宽的币道由青石刻成的各种钱币铺成,从夏商周至元明清,数千年的钱币组成的图案共19组,有钱币260余种、4600余枚,堪称中华钱币的一部通史。
富商大道穿过的石桥,名曰“富商桥”。桥横在商海之上,商海由两个元宝形的水池联结而成,长100米,宽30余米,深1.5米,面积3000多平方米。富商桥两侧各有一个驮元宝的石刻神龟,商海南岸的桥头上有一对栩栩如生的石刻绿色“金蟾”。金蟾又名蟾蜍,是月宫中的神物,它身背一对天真调皮的小金蟾和串串金钱,口衔巨币,憨态可掬。
商海北岸有两枚高达6.6米、厚0.5米、重4吨的特大钱币,一枚是春秋时的布币,一枚是北宋时期的钱币。
过富商桥便进入商字广场。广场呈正方形,边长90米,面积达8100平方米,可容纳万人集会。广场由天然红沙石铺成,红沙石上刻有甲骨文、钟鼎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行书、草书等名家书写的“商”字1.977万个,广场两侧还有6个直径5米多的大“商”字。
商字广场北侧,有长27米、宽18米、高2.7米的拜台。拜台上有高10多米的华商始祖王亥铜像。王亥身材高大,英俊潇洒,既有王者气度,又有商祖风范。仰观圣像,令人肃然起敬。圣像下有2.7米高的像座,像座阳面镌刻着“华商始祖王亥”的名讳;阴面镌刻着王亥生平事迹;左右两侧镌刻着《王亥业绩图》浮雕,浮雕再现了数千年前王亥的业绩。
据《竹书纪年》记载:“帝相十五年,商侯相土作乘马,遂迁于商丘。”相土是阏伯之孙,昭明之子。昭明曾迁于砥石(今河北境内),帝相十五年(前2019年),相土又从砥石迁回商丘,并在当年发明了马车,开始驯马,供人使役。
相土时,商部落的畜牧业已相当发达,武力也比较强盛。所以,相土当部落首领时,乘夏王太康失位对东方无力控制之机,迅速扩展了自己的势力。相土以商丘为中心,把势力伸展到黄河下游的广大地区,又在泰山附近建立了“东都”。其后裔在追颂相土的功绩时说:“相土烈烈,海外有截。”(《诗经·商颂·长发》)可见当时相土的活动范围已相当大,并同海外有了联系。相土的三世孙冥,是一位了不起的人物,《国语·鲁语》记载:“冥勤其官而水死。”《竹书纪年》也记载:“少康十一年,使商侯冥治河。”“帝杼十三年,商侯冥死于河。”冥是像大禹一样的治水英雄,并为治水而献身,后来受到隆重的祭祀。冥子王亥是一位比冥更有作为的伟大人物,他不仅帮助冥治水屡立功勋,而且还发明了牛车,驯牛为人使役。这便是《管子·轻重戊》中“立皂牢,服牛马,以为民利”的记载。 “皂”是喂牛马用的槽,“牢”是养牛羊的圈。相土作乘马,王亥作服牛,就是驯养牛马,作为运载的工具,这说明他们很早就过渡到定居放牧的生活。由于农业和畜牧业的发展,商部落很快强大起来,他们生产的东西有了过剩,于是王亥就率队用牛车拉着货物,赶着牛羊到外部落去交易,外部落的人便称他们为“商人”。 “商人”这一名词便源于此,一直沿袭至今。王亥最远的一次交易是到黄河以北的有易氏。据《竹书纪年》记载:“帝泄十二年,殷侯子亥宾于有易……”王亥最后一次经商,是到黄河以北的有易氏。有易氏的首领绵臣见财起意,杀害了王亥。王亥的弟弟王恒日夜兼程逃回商丘,向王亥的儿子上甲微诉说了此事。上甲微悲愤交加,兴兵讨伐有易氏,夺回了被抢去的货物牛羊,杀掉了绵臣,为父王亥报了仇。
据史书记载,从相土自砥石迁回商丘,至相土四世孙王亥,他们一直定居在商丘,所以,商丘是商人、商品、商业的发源地。
火文化史贯穿商业史
公元前1600年,商汤十一战而灭夏,定都亳(今商丘古城东南一带)。从商汤定都亳,至商汤五世孙中丁迁?(今郑州),在商丘建都160年。商汤九世孙盘庚自盘庚十四年(前1306年)从奄(今山东曲阜)迁往北蒙,即今商丘,直至商汤十三世孙武乙于武乙三年迁往安阳小屯,又在商丘建都145年。殷商先后两次在商丘建都长达305年。
著名历史学家郭沫若先生主编的《中国史稿》中写道:“商朝同它属下的方国,并通过这些方国同更远的地区都有经济和文化的交往联系。商代遗址出土的龟甲、鲸鱼骨、鲟鱼骨、海贝、玉石等,有的产于东海和南海,有的产于西北。这些都是商朝通过交换或纳贡方式得来的,说明商朝的影响远远超出其统治区域。”因此,《诗经·商颂·殷武》中曾歌颂道:“昔有成汤,自彼氐羌,莫敢不来享,莫敢不来王,曰商是常。”由此可见商朝国势之强大。《中国史稿》中还写道:“商朝具有相当发达的文明。奴隶制扩大了农业、手工业和畜牧业之间的劳动分工,促进了商品交换……”“随着农业、手工业和畜牧业之间的分工,以及各产业部门内部的分工日趋巩固和加强,商品的生产和交换在商代取得了显著的发展……商王和贵族经常以贝赏赐给臣下僚属,贝在当时起着货币的作用。商代的贝以 ‘朋'为单位,原意为项饰,每朋是串起来的十个贝。到商代后期出现了铜贝,是我国最早的金属货币。”
“出土的大量文物证明,商代的青铜工艺技术已达到相当纯熟的地步。青铜器的种类有20余种。在商代,铁的使用已经开始,制陶也有专门作坊。商代的骨器业,包括骨、角、牙、蚌器,都很发达,玉石工艺具有很高水平。漆器在商代已经出现,皮革、纺织、竹木、舟车、建筑等手工业无不具备,见于文献记载的,如陶工、推工、旗工、绳工、酒器工、马缨工等,应有尽有,充分说明手工业之发达。”尚起兴先生说。
公元前1039年,纣王之兄微子启被封于宋,建都商丘。商丘居于东方,按八卦来说东方属木。商丘又主火,木生火。之所以名为“宋”,意思是说殷商后继有人,殷商的事业像火炬一样会愈燃愈旺。
微子启是一位贤明圣君,曾被孔子誉为“殷之三仁”之首。微子启回到祖居地商丘任国公,惠爱黎民,深得百姓的爱戴。当时,宋国为一等封国,并有 “八水出宋”,交通十分便利,宋国人又有祖传的经商之道,所以,当时宋国的商业很发达。据史书记载,中国最早的海关税就是源于春秋时的宋国。宋国人深深懂得无商不富的道理,因此,对手工业者和商人一直是尊重和保护的。
《商丘县志》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说的是楚国士尹池出使宋国,宋国太宰子罕设家宴招待他。士尹池见南面邻居的墙弯弯曲曲,深入到子罕的院子里,西面邻居家
的水从他房前流过,问其故。子罕说:“南家工人也,业鞔,使徙之,恐人不知其处,不获食其业;西家高,而利吾宫之卑,故不禁也。”也就是说: “南边这家是制鞋帮的,如让他迁走,怕客户找不到他,他就会失业没饭吃。西边这家地势高,我家地势低,这样便于他家排水,所以我不能禁止。”士尹池回到楚国,楚王正想出兵伐宋,士尹池说:“宋不可攻也,其主贤而相仁。”楚王遂罢兵。
宋国还曾出现过一位非常了不起的大商人范蠡。范蠡是春秋末期的政治家,越国大夫,助越王勾践灭吴后到齐国经商,不久“财致数十万。齐人闻其贤,以为相”。后弃官定居到宋国的陶(今山东定陶西北),自称“朱公”,人称“陶朱公”。他将用兵之道用于商战,成为富翁,人称“陶朱之富”。他还把经商之道总结成了经商理财十八法。范蠡为什么不在越国和齐国经商,而偏偏定居到宋国的陶来经商,应该说与宋国尊商、重商和宽松的政策有很大关系。
到了汉代,商丘称睢阳,是梁国国都。特别是梁孝王刘武时,梁国“地北界泰山,西至高阳,四十余城,皆多大县”,“居天下膏腴地”。梁孝王是窦太后最宠爱的儿子,在“平定七王”之乱时梁孝王立了大功,战利品与其皇兄景帝刘启平分,赏赐不可胜数。“于是孝王筑东苑,方三百余里,广睢阳城七十里,自宫为覆盖,连属于平台三十余里。”东苑又称梁园,其规模比其皇兄的上林苑还大三分之一,居天下之冠。所以,睢阳便成了商人和文人墨客无比向往的大都市。
两汉之后,历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商丘一直是名城大邑,其商业之发达虽不及两汉鼎盛,但在全国也居举足轻重的地位。
北宋时的商丘称应天府、南京,居陪都地位。因赵匡胤发迹于商丘,所以北宋赵氏王朝祖殿——三圣殿建于商丘。三圣殿中的圣像是宋太祖赵匡胤、宋太宗赵光义和他们的父亲赵宏殷。由于商丘的特殊地位,当时商丘的繁华和商业活动不亚于东京开封。据宋人《王文正笔录》云:“驸马都尉高怀德,以节制领睢阳岁久,性颇奢靡,而洞晓音律。故声技之妙,冠于当时……宋城南抵汴渠五里,有东西二桥,舟车交会,民居繁伙,娼(倡)优杂户,厥类亦众。”
南宋建炎元年(1127年)五月初一,高宗赵构建都于商丘,商丘由陪都变为首都,其经济之发达,商业之繁荣,居全国之首。
“从王亥经商开始至今已3800余年,言商、尊商、重商一直是商丘人的传统美德。商业在商丘一直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并多次出现鼎盛,影响海内外。所有这一切,都与火文明在这里的源头地位密切相关,火文化史贯穿了商业史。”尚起兴先生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