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光晕里的上甘棠
2014/2/20 15:40:15 点击数:
【字体:大 中 小】
时光流水,逝者如斯。
但如果有一个地方,那里有流淌千年的小河,河上有跨越千年的石桥,桥边有坐落千年的村庄,村里有千年血脉生生不息的居民,时光是不是在这里小小地打了一个结,让人们可以挽住它的脚步、窥见它的背影、牵住它的衣角?这个地方,是不是像一颗凝脂的琥珀,轻按下去还有温热的弹性?像一块润洁的玉石,夜里还闪着神秘的光?
江永上甘棠,湖南迄今为止发现的年代最为久远的古村落,居住着涌现过周敦颐、鲁迅、周恩来等伟人的一支周氏家族的后裔,世代繁衍,已历经1200多年。江永上甘棠,时光醒目地刻在湖湘大地上的标点,将岁月拉得很长,很长。
(一)“召伯甘棠”
蔽芾甘棠,勿剪勿伐,召伯所茇。蔽芾甘棠,勿剪勿败,召伯所憩。蔽芾甘棠;勿剪勿拜,召伯所说。—————《诗经·召南·甘棠》(青青的杜梨树,请不要去砍伐,召伯曾在树下居住。青青的杜梨树,请不要去折断,召伯曾在树下休息。青青的杜梨树,请不要去弯曲,召伯曾在这里停歇。)
上甘棠村为何叫甘棠?
据说是因为他们的祖上是从宁远大阳洞搬来的,大阳洞有一种树叫甘棠,取名甘棠,是为了不忘祖居之地。而甘棠树亦大有来历。《诗经》中的《甘棠》一诗,歌颂西周时任西伯的召公受文王之命行政南国、决民间讼事于甘棠树下的事迹,后人思念召公之德,将爱慕寄托于召公曾休息过的甘棠树,不忍砍伐。“召伯甘棠”的动人故事由此留传至今。
上甘棠村保存的明代所修《永明周氏族谱》中也以“吾甘棠,召公驻节过化之乡”自诩,并引以为荣。以“甘棠”名村,尔雅不凡,一改人们对古荆南“蛮荒”的认识偏见,也印证了召公曾涉足今湖南永州一带,并将德播于南国、爱结于民心的历史传说。
上甘棠村民为何与出生于湖南道县的周敦颐同宗同祖?
据湖南道县清朝《周氏族谱》、甘棠村的《周氏族谱》所记,周氏族人自唐天宝年间为平定南方十州动乱从山东青州迁至宁远大洞。曾任唐代高州刺史的周如锡生子18人,哥哥生子6人,都以“弘”字排辈,是周氏家族中有名的“二十四弘”。周如锡的十五子周弘本的后代于唐太和二年迁居上甘棠,周如锡的长子周弘谦之后则迁道洲。因此,周敦颐、甘棠周氏都是一个祖先,同是“二十四弘”之后。“二十四弘”中有18人中过进士,他们的后裔遍布全国,据《周氏族谱》记载,一代文豪鲁迅、一代伟人周恩来均出自“二十四弘”。
翻读这些繁杂的资料,笔墨间古风泱泱的上甘棠村已令我们颇为向往。11月6日,我们从村尾昂山高处走到村头的月陂亭摩崖石刻,从村后据说是汉武帝时设置的谢沐县衙门旧址走到村前建于宋靖康元年的步瀛桥,倒着看了一回上甘棠。探寻丰富久远的历史遗迹,漫步错综复杂的小巷街头,置身眼花缭乱的山水美景,差点不知今夕何夕,不知身处何方。
(二)农家少年和他的父亲
跨过村外沐水河上的小木桥,一座山势奇俊的石灰岩山矗立眼前。仰看峭壁上周氏二十一世祖周子昂请人所刻的苍劲雄浑的“昂山”两个大字,细细拨开山脚一口水井边的野草,草里的石碑竟是清朝嘉庆年间的古碑。晨曦清露中上甘棠古朴的外景已拨动我们的心弦。待我们绕过谢水与沐水交汇处沙石裸露的小小三角洲,再慢慢走过那座据说走多少步便能活多少岁,以石榫为墩、石板为梁,始建于汉代的汉石桥,一路绿树婆娑,水声潺潺,更令久居闹市的我们雀跃不已。
在汉石桥边,一座篱笆围起的菜园子里,我们碰到了这一路行来看见的第一个挥锄劳作的农家少年。少年便住在甘棠村,今年15岁,在附近中学读书,周末便回家下地劳动。乍见我们一行人问东问西,少年不免带着点怕生的羞涩,我们只好打消了请他带我们去村里看一看的念头。
没想到拐过山脚碰到一对荷锄的中年夫妇,一问正是少年的父母,两人不仅热心地指点方向,父亲更自告奋勇带我们去寻找几处少有人至的古迹。
这位名叫周汉耀的上甘棠村民是个有心人。他带我们在一处巨石崖下寻到了一个古石磨。古石磨是一块天然的大岩石经打磨雕刻后形成。据目测,圆形石磨内直径约有3米,外直径则约有3.5米,中间有一个来插棍子的磨心,内外圆之间是一道深深的石槽。据周汉耀说,这个古石磨应当是用来榨油的,他从来没有听他的祖辈说起过,不知道有多少年了,他也是一次偶然的机会发现的。他还带我们爬上了昂山一座小山头,发现了一处据说是古学堂的遗址。
(三)望见上甘棠的背影
站在昂山山脚仰看,只见满眼山石树木,无路可上,颇有险势。一行人在周汉耀的带领下,扯开纵横交错不时粘住头发衣服的树枝杂叶,努力前行。深秋时节,满山枯叶阵阵清香,山里各种叫不上名的小飞虫蹦跳扑腾,也颇有一番景致。不过久居闹市,很久没有体验过这样真正的野外登山,不一会已是腰酸腿痛,满头大汗。
爬上一处上高地,眼前又横着一片嶙峋的乱石林,看上去落满枯叶的地方,其实不小心就会踩个空落入石头间隙。待小心翼翼穿过这片石头地,便见一段已塌陷的青石石阶,石板横竖交错,但还看得见当年的痕迹。沿石阶向上,眼前豁然出现一片野草丛生的山顶空地。左边临山崖处仍可见高约1米,长约20多米,粗粗垒叠的石墙,几棵小树伸出墙外直指蓝天。站在右边俯看,山下是一处十分开阔的平地,中部微微陷落,遍布青灰石头与各色树木,对面则群峰逶迤连绵,的确是一处能登高望远,修身养性的好去处。
周汉耀说,他曾听老辈人讲,这里是一座古学堂,他经常劳作之余到这儿坐一坐,青石石阶前几年都还完好。但除了石墙,我们没有发现更多。这里到底是不是一座古学堂,已不可考。我们只有静坐在山崖边的青石之上,远看山下右侧隐约一片青瓦飞檐,那里就是上甘棠村,我们已望见了它美丽的背影。
(四)古宅声影里的怅然
上甘棠村是典型的封建社会中聚族而居形成的村落,选址布局十分讲究。
站在上甘棠村后据说是汉武帝所设的谢沐县衙门旧址的一处高地上,放眼眺望,但见滑油山就像一把舒适的太师椅,上甘棠就端坐在它的靠背上。左右各以将军山、昂山为“青龙”与“白虎”,前有龟山和西山为近案和远案,视野开阔;村前的谢沐河则如同玉带缠绕,蓄势涤污。一片密密麻麻的青瓦高墙安卧在青山绿水间,正是一片风水佳地。
据有关资料所记,上甘棠村自北边的昂山开始,沿沐河向南布置1.8米宽的主要交通干道,与其垂直布置9条次干道,现还留存7条。上甘棠周氏共有十族人,称为九家门楼十家厅,每一族沿次干道向后延伸布置住房,与主干道交叉处,建有各族的门楼坊和小型广场。这里现有453户、1865人,拥有历代古民居200多栋,有坚固整石块砌成的500米长的防洪墙,有4座古香古色的门楼,有跨越400年左右的8座民居,有68座清代古宅民居……
虽然带着一幅草画的地图,但当我们步入上甘棠村,还是像到了一处令人分不清方向的迷魂阵。在高大的青水墙面矗立两侧的窄小青石板路间左拐右拐,触目是似曾相识的高屋旧居,只能以门户上隐约还能辨识的“爱敬堂”、“翰里故”、“厚德祥”等宅名来区别。据说村里巷道格局其实是按周敦颐的太极图布置,外人贸然闯进来还真的走不出去。
我们随便走进一户人家,正房、厢房、楼房,都有严整的纵深布局,考究的中轴对称。中间天井铺满青石,高大的风火墙上青草萋萋,墙体上“古今风月”的斑驳字体依稀可见。天井旁主楼的大门上雕花窗棂极为讲究,使正屋能充分采光。房屋的地面都支有六七寸高的架子,既解决南方潮湿的问题,又可让屋下通风。
踩着堂屋后陡峭的木楼梯上楼,只觉楼梯嘎吱直响,主人却笑言无妨,秋收时还要挑着百多斤重的谷物上楼存放呢。果然楼上放有几个1米多深的大木仓,并向天井挑出走廊。站在走廊俯看,与楼下天井玩耍的小孩对答呼应,声音在木楼上下颤悠。想象这里当年亲朋满坐,楼上楼下各处声形闪动,小孩子泥鳅般钻来钻去的情形,恍惚挤进了这户人家的往昔片断,悠然亦是怅然。
明代驻粤太守的祖屋居然完好,清代翰林的大宅人丁仍旺,跟随张治忠参加过“重庆谈判”的爱国将领周翰宗将军的故居安然无恙……这座千年的古村落里保存至今的200多栋古建筑,为研读湘南古民居建筑提供了难得的范本。而在这片片房屋中生生灭灭,来来往往的所有悲喜哀乐,聚散离合,本是早已灰飞烟灭,但在这地理位置千年不变,家族血统千年不变的村落里,你分明能感到它们像尘埃一样层层覆盖,填满村落的每个角落与缝隙,也沾满我们的飘飘衣襟。
(五)“忠孝廉节” 寓德操
走出上甘棠村南栅门,我们其实也从村尾走到了村头,走到了上甘棠村最主要的出入地,也是上甘棠村极见风格的佳处。
沿那条已有1200多年的青石板路向南,便可见到一块天然石壁上“月陂亭”三个大字。这是湘中乃至百越通向两广的古驿道口,古人在沿河的石壁上凿开一条小径,形成了天然石亭。这也是一个下马亭,据说从前到此,文官下轿、武官下马,皆因上甘棠以前是县城、出过诸多大人物,故能享此官府律例。
“月陂亭”石壁上现存碑刻有26方,记述村中大事,功德名言,绵延唐宋元明清五个朝代,被认为是国内罕见的千年石刻家谱。石刻中有规劝村人要孝敬和睦的碑文,有道学“吟风弄月”典故最早的诗文,铭记周敦颐教诲后世的道学风流。其中最遒劲壮观的是平均高达1.8米、宽1.3米的“忠孝廉节”四个大字,是我省发现的最早的南宋爱国将领文天祥的手迹。
不少专家据文献分析推测,当年文天祥曾在江永作战,并将上甘棠作为一个御敌要寨设防。了解到上甘棠村与周敦颐的同源关系,便为上甘棠村题此四个大字,也是对自己的鞭策。据村里人说,文天祥原来写的字在一幅大布上,一个字就是一块布。因为布快要腐烂了,人们便将其刻于石上,永记这位“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民族英雄对上甘棠的勉励。
寓德操于景色、讲理学于凡处;耕读为本、修身“内圣”。这座湘南小村经历千年风雨而根脉不断,实在是一卷值得研究的生动人文画册。在如此古雅的儒理风气中潜移默化,今天上甘棠的村民们也自有一番别处少见的平和安然。我们在小村所见的农家少年和他的父亲,村头柳树下洗衣的女人,河边牧牛的老汉,皆令人望之亲切,更恍悟他们每一个人身后,都拖着一道千年的光影。
伍尔芙说:“生活不是一系列对称的车灯,而是一圈光晕,一个半透明的罩子,它包围着我们,从意识开始直到意识终结。”小小的上甘棠,却将生活以自己的方式延续了千年。我们来到村口前芳寺里的小学校,听悠悠的钟声回荡;站在那座至今已有800多年的步瀛桥上,看桥下小河淌水,桥边古屋青瓦;身边的一切仿佛都笼罩在一圈半透明的光晕之中,慢慢地洇出一个名字:千年上甘棠。
上甘棠西端谢沭河上有座步瀛桥。“瀛”指瀛洲,唐太宗李世民为网罗人才,选十八学士成立文学馆。选中的人,为天下人慕向,称他们“登瀛洲”。步瀛桥的意思是步入瀛洲的桥梁。此桥建于宋清康元年,距今已877年,此桥另外一个名字唤“渡仙桥”,传说桥建成后,全村人都很兴奋,择日举行踩桥仪式,神仙铁拐李路经此地登上石桥,一脚跺塌了半边,但此桥却一直矗立不倒。传说从桥上落下了101块石头,使这个小村出了101位官员。如今,在桥拱处悬挂的一块小石头已有近百年,村人都希望它早日落下,好成就另一位官员。( 文/肖欣 )(原标题:千年光晕里的上甘棠)
责任编辑:C005文章来源:三湘都市报 2012-1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