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三门峡 >> 新闻资讯 >> 浏览三门峡

河南陕县庙上村入选中国传统村落 赞“地下四合院”

2013/12/4 15:06:35 点击数: 【字体:

    大河网讯“唯有树木不见村,风送炊烟缭绕飞,待看地坑如天井,嬉笑源于穴居人。”

    不同于传统的房屋构建,它们是隐藏于地平线下的村庄。一个深坑,四周的几间窑洞,构成了神奇的居所。而奇特的居住方式,也让整个村子形成“远看见树不见村,临近闻声不见人”的景象。这种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地域特色,被专家誉为“人类穴居的活化石”和“地下四合院”。

    这是位于河南西部的陕县庙上村,村民们居住在地坑四合院里,繁衍生息,享受着平静的“地下生活”。在国家住建部首批公示的“中国传统村落”名录中,位于陕县西张村镇的庙上村榜上有名,也是河南省16处入围村落之一。

    12月2日,记者走进陕县庙上村,领略“进村不见房,闻声不见人”的奇妙地下村庄景象。

    百年历史的73座“地下四合院”

    湛蓝的天空,像被洗过一样,明媚的阳光照耀着这这古老的村庄。

    刚下车,一堵青砖城墙映入眼帘,城墙上方标注着“陕州天井窑院”的字样。

    村里人介绍,陕县地坑院不少,而最多的还属庙上村,这些建筑多建于清末、民国初年,有100多年的历史。现存的73座中,53座保存完好,20座经过整修,面貌焕然一新。

    记者登上城墙顶,排列有序的地下院落一览无余,在蓝天的映衬下,越发显得精巧别致,文章开头的“远看见树不见村,临近闻声不见人”也揭开谜底。

    下了城墙,走进地坑院,只见平整的土地上深挖约四、五米的正方形或长方形深坑,坑院十到十二米见方。在地坑上边沿,用土或青砖筑约四十厘米高的矮墙加以防护,当地人把它叫“拦马墙”,说是为了防止雨水流入和行人走夜路时不小心跌入。

    经过环窑洞的青砖小道,有一口水井,标识牌上写着:“公元前206年,迄今已有两千年的历史,除了供应2—3户的人畜饮水及其他用水外,距井口3到4米处挖一小窑,可储藏红薯及青菜,无水井的人家也可到此绞水。”

    说起地坑院的好处,当地村民侃侃而谈,除了窑洞的冬暖夏凉之外,地坑窑院还抗震、防风、清静。游客经常会问到排水的问题,导游指着坑院中央的方地说:“这是一块菜园,可来储存一定量的雨水,旁边的这口四、五米深的旱井,是专门用来聚集雨水。”

    “陕县这里住地坑院有4000多年历史了,除了地坑院成本低‘只要掏力气就行’外,还同当地特殊的地貌有关,这里的黄土主要由石英和粉沙构成,土质结构十分紧密,为挖掘地坑院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导游说。

    地坑院上荧屏记者地下迷宫找出路

    院连院,院套院,为了游客们方便,靠近城墙的20多座院落已经连接起来,被规划成游客观光的旅游景点,分别命名为商务院、纺织院、石磨坊、民俗文化馆、抗日纪念馆等。

    各个院落馆内分别陈列有纺织机、锄犁,因为院落形状相似,而且套连,一个个观看、拍照之后,记者便和“大部队”失去联系,在民俗文化馆、石磨坊巡回转,却发现又回到了原地,最终在房顶上人的指引下找到出口,上演了一场“地下迷宫找出路”的喜剧,同行的人员不禁叹道:“这就是陕塬人的智慧,想起了当年和日本鬼子斗智斗勇的场景!”

    说起打鬼子,还有一段陕塬人的佳话!

    1902年,慈禧太后从西安返回北京路过豫西陕县,在陕县的行宫里吃了陕县名吃十碗席。高兴之余,慈禧把自己的美容器具太平车赏赐给了厨师。

    30年后,日本侵华女指挥官石谷弘子得知当年太平车赏给了厨师后,马上把陕县所有名厨抓来之后索要太平车。为了保护太平车,善良的地坑院人奋起反抗,用永不言败的民族精神和中国农民独有的智慧,利用地坑院的独特地理环境和鬼子斗智斗勇,最终用自己的生命保卫了家园,保护了太平车。在庙上村,至今仍然设有慈禧太后的行宫。

    2011年,电影《地坑院》在此地拍摄,让古老的地坑院走上荧屏。《地平线下的村庄》、中央电视台专题片,一段段视频,用镜头揭秘了陕塬地坑院里的故事。

    如今,随着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走出了地坑院,住上了砖房、楼房,如何让古老的地坑院焕发出新的青春和活力,似乎又成了一个新的问题。(宋健李鹤鹤)(原标题:河南陕县庙上村入选中国传统村落 赞“地下四合院”)


责任编辑:M005文章来源:大河网(2013-12-04)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