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三门峡 >> 秀美山水 >> 山水与品牌 >> 浏览三门峡

函谷关 扼守关中的东大门

2016/1/7 14:19:42 点击数: 【字体:

 
 
    2214年前(公元前206年)面对深险如函的关隘,项羽满腔的怒火,他一举击破刘邦的守军,进驻鸿门——— 这成为历史上惟一一次真正攻破这个关塞的战争。
 
    1252年前(公元756年)唐大将哥舒翰心里一片苍凉,他的军队被安禄山诱入关隘中,遭受伏兵火攻,大败,二十万大军仅余八千。
 
    64年前(公元1944年)因为据守这深险如函的关隘,中国军队重创日军,日军终未能西进一步。
 
    ……
 
    历史上还有多少战争与这个深险如函的关隘有关?不胜枚举!
 
    这个关隘就是函谷关,关中的东大门。
 
  ■深险如函号称天险
 
  “因关在谷中,深险如函而得名。东自崤山,西至潼津,通名函谷,号称天险。”《辞海》对于函谷关如是解释,而“函”是指盛物的匣子或套子,形容幽深、封闭,函谷关的地理位置和它的险峻从这个解释上已经非常清楚了。“西据高原,东临绝涧,南接秦岭,北塞黄河”,在深陷如函长达五十公里的地段上,“马不并辔,车不方轨”,道在深谷,两壁陡峭,树木遮天蔽日,可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因为这样特殊的地理位置,函谷关在军事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向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历史考证,函谷关应该设置于战国初期。”中国著名秦汉史专家、陕西省考古学会常务理事王学理称,在距今两千七百年前,诸侯割据,各国为了据地自保,普遍在自己的边防要地设立关塞,函谷关就在这一大背景下产生了。函谷关是秦国固守关中的根基,是都城咸阳的东大门,也是关中大平原东界出口。这一地缘关系,成为以后汉、唐定都长安的主要原因,把守函谷关,保卫京师,意义重大。在函谷关前,历史演绎着一幕幕悲壮的故事。
 
  ■函谷关仅破关一次
 
  “天险是一种屏障。在积极防御的时候,能够起到极大的作用,但是假如是消极防御,再险峻的屏障也是惘然。”师从于我国历史地理学创始人史念海老先生的历史地理学博士徐君峰这样认为。“历史记载,函谷关真正意义上被攻破唯有一次,就是西楚霸王项羽。”徐君峰介绍,公元前206年,刘邦率先攻入武关灭秦,派兵把守函谷关以拒项羽。两军大战,项羽终破关进驻鸿门。周慎靓王三年,楚怀王举六国之师伐秦,秦依函谷天险,使六国军队“伏尸百万,流血漂橹”。秦始皇六年,楚、赵、卫等五国军队犯秦,“至函谷,皆败走”。
 
    长达五十公里的峡谷,东头是函谷关,而西头就是潼关。“历史上发生在函谷关的重要战争达13次,而潼关则多达45次。”常驻重兵,少则数万,多则几十万,这段峡谷在军事上的作用被历代君主铭记。
 
  ■崤函仍是地缘分界
 
  “东自崤山,西至潼津,通名函谷”,函谷是东去洛阳、西达长安的咽喉,素有“天开函谷壮关中,万谷惊尘向北空”;“双峰高耸大河旁,自古函谷一战场”之说。它不仅在军事上有着重要地位,也是东西对立的一个分界点。“夏周的东西之争;秦与六国的东西之争……”徐君峰介绍,出函谷关由西向东的战争几乎一路畅通,而凭借函谷关,由东向西的战争能胜者历史上屈指可数。“因为是连通东西的必经之路,是东西部的分界点,函谷关在东西部之间经济、文化中也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现今,函谷的西头潼关仍然是一个分界点,潼关以东属于现在的中部地区,而潼关以西属于西北。
 
  ■函谷关曾移位三次
 
  “能够成为关中人在当时是非常荣耀、值得骄傲的事情。”中国著名秦汉史专家、陕西省考古学会常务理事王学理称,对于关中人身份的向往,让函谷关在汉武帝时发生了一次“位移”。历史上函谷关变迁了三次,其中有一次就与这个“身份”有关。“历史上,关内是繁荣的代名词,汉武帝时,楼船大将军杨仆因为耻为关外人,他上书皇帝,要以自己的全部家财为资,将位于灵宝的函谷关搬迁东移三百里至今天的新安县城东边,这样他的封地就全部在关内了,自己也就可以成为关中人。但是现在说起关内,已经不是这个概念了。”徐君峰说,虽然有着复杂的历史地理原因,但是研究关中的兴盛和衰弱,让关中重现历史的繁荣仍然是每一个关中人必须要思考的问题。
 
    东汉时期,定都洛阳,因在函谷关以西,于是函谷关变成了守卫洛阳的关键,潼关取而代之成为了关中的东大门。“东汉末年,大约是董卓胁迫汉献帝迁都长安时,设防在‘桃林之塞’,‘桃林之塞’因潼水而得名潼关,在函谷关西五十公里处。”王学理介绍,函谷关在三国魏正始元年废弃,潼关便成为关中东面的主要门户。
 
    另一次变迁是在三国时候,这时的函谷关已没有军事防御作用,只作为运输粮草的要道。相传曹操西讨张鲁、马超,为了迅速转运兵马粮草,命许褚在距离秦函谷关五公里处开凿隧道,筑起新的关楼,故称新关。此处后来成为东达洛阳、西接长安的重要交通干线。抗日战争时城楼毁于兵火,遗址已被三门峡水库淹没,现仅留古道和烽火台遗址。
 
    本报记者 崔莎/文 王警/图
 
    走进函谷关、武关
 
  11月8日,阳光明媚,日暖风和。一大早,由二十几辆上海大众各类型车组成的两支自驾车队在大明宫建材南郊广场集结完毕。上午8时,本报大型文化活动“探访秦之四塞”正式出发,走进函谷关、武关。
 
  ■函谷关:现场请教文物知识
 
    共有15辆自驾车前往大名鼎鼎的函谷关,赚了不少路人的眼光。虽然中途有人心急,脱离大部队,走错了道,但是很快“迷途知返”,车队在中午时分安全抵达。
 
    探访从灵宝博物馆开始。在灵宝市文化局赵来坤先生的讲解下,那些隐藏在文物背后的故事一个个浮出了水面。因为有著名考古专家王学理老师参加活动,当地工作人员就在现场请教起了文物保护的问题,大家都很想知道如何让秦代的箭不生锈?王学理老师介绍说,秦代的箭多是铁杆,所以很容易生锈,惟一有效的办法就是降低室内的湿度。如果已经生锈,就要赶快除锈,否则锈迹会更严重。”
 
    参观灵宝博物馆、游览“道家出源”景区、在函谷关旧址前几位专家论说函谷关的“前世今生”,为参加活动的读者颁发“通关文牒”。当天的活动在取回的一捧“秦土”上结束。上海大众汽车商务经理余颖和函谷关景区纪委书记张焕良一同在函谷关的旧址取下一捧土,这捧土会和其他三关取到的土混合在一起,烧制出陶器,作为永久的纪念。
 
  ■武关:收获丰厚
 
    与探访函谷关车队一同出发的,是探访武关的车队。由于沪陕高速的开通,武关变得近在咫尺。
 
    县委宣传部部长赵宏侠女士带领大家来到据说是当地规模最大的农家乐基地的马蜂沟农家乐。饭毕,启程探访武关和船帮会馆。
 
    丹凤本地两位德高望重的专家童正家先生和田爵勋先生在去秦楚分界墙的上山路上,给大家讲解了陕南的历史、文化故事。童老先生身穿中式服装、头戴礼帽,鹤发童颜,他是原《丹凤县志》的主编。田先生是名副其实的“先生”,是丹凤县铁峪铺中学的退休教师。
 
    在秦楚分界墙,陕西美术博物馆馆长、陕西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李杰民将一捧黄土装进锦袋,这捧曾见证无数历史事件的“秦土”将与其他关塞的土一起,成为本次活动的永久纪念。在丹凤县中心小学的操场上,大家谈古论今,两位老先生还为大家颁发了通关文牒。
 
    夜晚的高速公路,灯影交错,标线一望无际,重新回到了灯火辉煌的西安城,古秦之四塞——函谷关、武关的探访渐渐远去,而细节处却又开始逐渐清晰。本报记者 富筱琦 崔莎/文 王警/图
 
  五毛钱保存了秦时箭库
 
  1987年7月,函谷关还是一片苍凉的北方景象,黄土漫天飞扬,时任三门峡市文物局副局长的许永生和他的同事赵来坤就在这一片考察。他们怎么也不会想到,那天会有意外的重大发现——秦时的箭库会在那天掀开一角。时至今日,赵来坤对于当时的情景仍然津津乐道。“当时我俩偶然在黄土里发现了几个箭头,许老师赶紧叫过来当地的一个小孩,问小孩子哪里还能找到类似的东西。”小孩子的回答让两人差点都跌破了眼镜,他说家里多得是,大人都用架子车往外拉的。
 
    许永生当时就意识到这是个重大发现,于是给了小孩子五毛钱买糖吃,要求去他家看看。这一看不要紧,秦时的箭库就这样再次被呈现在了世人的面前。这个箭库位于函谷关东城门右侧城墙下端,为一直径0.9米竖井窑穴式兵器仓库。箭库像一口旱井,里面放着一捆捆箭簇,约1立方米,箭头是铜质的,箭杆是铁质的,很轻,已经锈在一起,不能分开。铁杆、铜箭头,箭头上带有凹槽,这些都是战国时弓箭的典型标志,这个箭库的发现为研究战国时代的兵器提供了重要依据。
 
    很快,他们又在一户姓马的农民家里发现了一具尸体,这具尸骨上还插着17个箭头。“这可以说明两个问题,一是这里曾经可能发生过激烈的战争,或者这里是秦代的刑场。”现在灵宝市文化局任职的赵来坤这样分析。
 
    之后,又发现了全国最大的秦人墓葬群——文西秦人墓葬群,分布在东西长5公里、南北宽3公里的范围内。专家们根据下葬的方式和陪葬品分析后一致认为,这是战国时期阵亡将士的墓葬区,是迄今为止全国最大的一个秦人墓葬群。“箭库和墓葬群足以说明函谷关战事的激烈程度和它在军事上的作用。”赵来坤说。本报记者 崔莎
 
  自驾游攻略函谷关
 
  从西安前往函谷关一路上没有复杂的山路,道路状况非常好,即使技术不是炉火纯青,也一样可以应付。全程约两百多公里,如果时速控制在100公里左右,大概需要3小时的车程。
 
    从长安路上绕城高速,入西潼高速,出潼关,上连霍高速,一路向东。在灵宝附近就可以看到函谷关的大牌子,再向东1公里,在灵宝下高速。从灵宝前往函谷关景区不过5分钟车程,但是会遇到两个岔路口,均向左拐,就到达函谷关了。高速单程收费95元,其中西安到潼关65元,从潼关到灵宝30元。如果走西临高速,可以省下绕城高速的5元钱过路费。沿途可以在华山休息区休整。
 
    高速会经过华山,老远就看得见,从远处看似乎更能体会到华山的险峻。过了潼关,如果你留意,还能看到黄河,但是从函谷关回西安的路上观赏黄河更容易,因为就在右手边。函谷关附近没有商业区,只有为数不多的几户农家乐,菜品居然都是东北口味,小鸡炖蘑菇以及各种炖菜味道都还不错。

 
责任编辑:C006文章来源:华商报(2008-11-12)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网 中国国家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