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物华天宝山水秀丽,借助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在确定了打造“文化山水”旅游品牌的发展目标之后,三门峡旅游事业的发展驶上了快速通道。近年来,全市上下紧紧围绕“文化山水”旅游品牌建设,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不断加大投入力度,积极开发旅游资源,着力延伸旅游产业链条,大力拓展国内外客源市场,在旅游经济得到长足发展的同时,使三门峡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力在海内外不断提升。
产业规模不断扩大
围绕“文化山水”旅游品牌和旅游精品建设,三门峡大力推进旅游文化资源开发,相继建成了虢国博物馆、豫西大峡谷两个4A级旅游景区,函谷关古文化旅游文化区、甘山国家森林公园、三门峡大坝三个3A级旅游景区,以及黄帝铸鼎原、鼎湖湾、甘棠苑、娘娘山、天鹅湖、双龙湾等自然生态和文化景区,挖掘丰富了寻古朝敬游、山水风光游、黄河生态游、民俗风情游等传统特色旅游线路,基本形成了以黄河为主线,以黄河文化为内涵,以“文化山水”为品牌的景区网络。
近年来,我市有效整合旅游资源,广泛开发白天鹅观赏、峡谷漂流、冬季滑雪等参与性旅游文化项目,加大精品旅游景区的建设力度,使旅游景区品位得到进一步提升,精品旅游景区的辐射效应进一步显现。2008年,全市旅游景区门票收入3526万元,比2007年增长36%。
随着建设景区、整合资源的不断深入,我市旅游综合接待能力进一步提升。目前,全市有备案景区21个,其中A级旅游景区7家(其中4A级2家、3A级3家、2A级2家),旅游星级饭店23个(其中四星级1个、三星级15个、二星级7个),旅行社38个(其中国际社2个,国内社36个),旅游业直接从业人员近万人,间接从业人员达到5万人。与此同时,随着农业生态旅游的开发,“农家乐”宾馆从无到有,目前已发展到400余个,床位5000余张,初步形成了集“吃、住、行、游、购、娱”为一体的旅游文化服务体系。
2008年,全市累计接待海内外游客707.4万人次,实现旅游业总收入46.5亿元,分别较上年增长36.7%和26.3%,对全市GDP贡献率达到7.1%,其中接待入境旅游者30731人次,旅游创汇377.8万美元,分别较上年增长12.2%和12.4%。旅游文化产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带动作用进一步显现,为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如今,豫西大峡谷景区正在优化升级,函谷关、双龙湾正在完善扩建准备申报4A级旅游景区,刘少奇旧居修缮一新,渑池利津玫瑰园开发建设和农家乐宾馆星级评定等工作已全面展开,三门峡“文化山水”旅游品牌的远景更加令人期待。
项目建设屡掀高潮
随着“文化山水”旅游品牌的逐渐树立,近年来,一大批旅游文化项目落户三门峡,大量民间资本投向旅游业,为我市旅游文化资源开发和旅游文化服务设施建设不断注入新的活力。
从甘山滑雪场到渑池仰韶大峡谷,再到卢氏豫西大峡谷……近年来,外来资本投资三门峡旅游资源开发和配套设施建设高潮不断。其中,河南万信达交通建设投资有限公司投资开发的卢氏双龙湾景区,自去年旅游节开业以来,已成为我市“文化山水”旅游的又一热点。今年“五一”节前后,卢氏九龙山景区和陕县雪花谷漂流项目先后建成开业和试营业,把我市旅游项目建设又推向了一个新的高潮。
去年旅游节期间,全市共签约6个旅游项目,签约金额4.23亿元。其中,除了卢氏九龙山景区已初步建成,西安新润置业有限公司投资的卢氏游客服务中心近日已奠基开工建设;河南华泰有限公司投资开发的渑池县石门沟漂流项目,已完成投资1600万元。近年来,我市引进旅游文化项目已累计完成投资5.6亿元。
我市围绕旅游项目大开发,在积极开展旅游招商引资的同时,采取强力措施,继续推动各地旅游项目建设。各级政府加大对旅游产业的引导性投入,从2009年起,市财政每年拿出不低于300万元的资金,用于旅游产品开发和宣传推介,并保持10%以上的速度逐年递增。各县(市)、区财政每年也安排百万元的专项资金,用于旅游精品工程建设和宣传促销。各级各有关部门积极争取上级资金扶持。市旅游、财政、交通等部门经过认真筛选和申报,已争取到国家旅游发展基金110万元,用于伏牛山生态旅游区配套设施建设;争取到省伏牛山旅游公路建设资金2191万元,用于双龙湾景区旅游道路建设。
在各级政府的积极引导下,我市有多家民营企业投资旅游服务设施项目建设,投资5000万元的卢氏第一家三星级旅游饭店已建成,市区四星级酒店建设主体已完工,对鸿志大酒店四星级改造顺利进行。各类资金投入和项目建设,有效促进了我市旅游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设施的进一步完善,进一步增强了我市旅游事业和旅游开发的发展后劲。
随着第十五届国际黄河旅游节的盛装登场,一批新的旅游项目即将落户我市,三门峡“文化山水”旅游品牌将进一步发展壮大。
产业链条日益完善
旅游业是一个由食、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组成的综合性产业。我市通过政策扶持,搭建平台,以开发反映三门峡特点的旅游商品、活跃旅游文化娱乐为重点,拉长产业链条,努力提升旅游产业化水平,取得了明显成效。
围绕仰韶文化、虢国文化、黄帝文化、道家文化和禅宗文化的开发,结合正在推进的文化产业体制改革,我市积极引导各旅游景区设计、编排系列旅游演艺活动。其中,函谷关古文化旅游区对《老子迎宾》和《李自成二出函谷关》进行重新编排,使景区老子文化和军事文化内涵得到了进一步张扬;虢国博物馆与三门峡虢国文化艺术研究所联合,投资220万元开发虢国雕塑园,现场演绎青铜器、澄泥砚的制作流程,丰富了景区游览项目,增强了知识性和趣味性,受到了中外游客的好评。
为引导鼓励企业规模化生产和经营旅游商品,创新推出独具特色的旅游商品,去年市旅游部门组织我市企业8个系列90多个品种的旅游商品参加中国国内旅游交易会旅游商品展,其中义马麦秸画获金奖,渑池仰韶彩陶、仰韶酒系列获银奖。2009年4月,我市购买了河南省旅游商品设计大赛暨旅游商品博览会的10个展位,免费提供给企业展销商品,为挖掘开发展现三门峡地方特色的旅游商品搭建平台。今年下半年,我市将举办“三门峡市优秀旅游商品评选活动”,评选“十佳旅游商品”和“优秀旅游商品”。
与此同时,我市还把旅游购物设施建设纳入城市建设和景区建设的总体规划,努力建成一批经营规范、信誉良好的旅游购物场所;将旅游景区、星级饭店的道路交通工程列入重点建设计划,在安排建设项目时兼顾旅游功能,着力解决旅游交通“瓶颈”。
目前,随着旅游产品结构、旅游消费结构的逐步优化,外来游客在我市逗留的时间逐步延长。据测算,2008年,我市旅游购物与娱乐收入占旅游总收入的比重分别为17.39%和12.51%,较上年分别提高6.4个百分点和4.9个百分点。
招徕能力持续增强
围绕“文化山水”旅游品牌的打造,我市不断加强宣传推介,扩大三门峡旅游影响力,并且在多年的摸索与实践中,初步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宣传推介思路:加强城市形象宣传,创新旅游节办节模式,把旅游宣传与经贸、节庆、招商、文化交流和对外友好活动有机结合起来,构建全方位的促销网络。创新促销方式,进一步提升国际黄河旅游节、老子诞辰纪念活动、空相寺达摩祖师庙会等节庆旅游产品的影响力;鼓励工商企业同旅游企业联手捆绑宣传,全力吸引游客、扩大宣传。加大区域旅游合作力度,扩大在“黄河之旅——中华民族之魂”国家级旅游线中的市场份额,打造“华夏根,黄河魂”黄河金三角环线旅游产品,形成与周边城市互惠共赢的发展格局。科学规划,准确定位,着力开拓旅游市场,以沿黄生态旅游为轴线,重点开发华北、华中市场;以豫西民俗风情为媒介,开发江浙市场;以老子、达摩文化为纽带,开发***市场。
为增强旅游产品的招徕能力,把第十五届国际黄河旅游节的规模、档次和影响力推向一个新的高度,我市围绕“文化山水”旅游品牌的打造,从去年9月开始面向全国公开征集策划方案,使今年的旅游节在时间安排、活动策划、客人邀请等方面都推陈出新,随之而来的是宣传推介的措施全面创新,力度进一步提升。
以客源市场的开发促销为重点,我市新编制了高质量的旅游宣传品,其中针对***市场的中英文对照《三门峡旅游指南》《金三角旅游线路》等旅游宣传品达15万份(册)。去年9月以来,先后参加了西安旅游推介会、上海中国国际旅交会和“中原文化澳洲行”“中原文化港澳行”,发放旅游宣传资料13万份。加强与主要客源地旅行社的对外联络,邀请70多个香港旅行社总经理和西安百强旅行社到我市考察旅游市场。
为加强区域协作,拉动旅游市场,今年1月,我市与运城、临汾、渭南联合推出了“一证游”,四地市居民持证可享受门票优惠,吸引了近万名游客游览我市景区。4月11日,我市与全国185个重点旅游城市同步举行了“全国百城旅游宣传周”启动仪式,推出多项旅游优惠措施,我市今年将发放55万张旅游休闲消费券,总价值3680万元,预计拉动消费2亿元。
为树立整体形象,广泛开拓市场,我市积极用多种宣传方式进行推介。今年2月在香港举办了“三门峡旅游恳谈会”,《大公报》刊发了三门峡旅游专版,在香港尖沙东地铁站制作20幅三门峡旅游灯箱广告,进一步扩大了我市旅游的知名度。河南电视台“旅游”栏目对我市旅游业的发展情况进行为期一年的全方位、多层次的宣传报道。《中国旅游报》全年刊发10个整版,展示三门峡旅游整体形象。我市还启动“摄影家魅力三门峡行”大型摄影活动,由全国各地专业摄影家组成的摄影团队,在年内分5批到我市进行拍摄活动,通过他们独特的视角展示我市丰富的旅游资源和风土人情,扩大三门峡的对外影响。
从文化到山水,从国内到***,三门峡“文化山水”旅游品牌正逐渐深入人心。随着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力的持续提升,三门峡“文化山水”旅游品牌必将促进全市对外开放和经济社会各项事业的蓬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