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妇与婴儿;旧时,孕妇临产时,必须请来村里的“老娘婆”(接生婆),给产妇垫腰,揉肚。婴儿落地,老娘婆用剪刀剪断婴儿脐带,绑扎。不讲消毒,往往给小孩带来“脐带风”,死亡率很高。解放初,各乡村都成立医务所,配有接生员,经过专门训练,给孕妇接生。60年代以后,公社卫生院建立,有的设有妇产科。广大妇女多到医院生孩子,免除孕妇许多痛苦。孩子生下后,旧时讲究门上绑红布条,窗户上贴红纸。除丈夫外,别的男人避讳进室。孩子三天,要给“奶奶爷”(菩萨)烧炉香。女婿去岳父家报喜。湖滨区、陕县报大喜(男孩)拿油条、麻花;报小喜(女孩)拿油饼。岳母一见即知是男是女。岳母回礼品,男孩给布背心,女孩给手巾,均捎带线蛋(各色棉线缠成团儿,约半斤重)。线蛋儿拿回来,要挂在炕头,年年用这个线团儿给孩子缝衣服,一直用到十二岁。此谓“长命线”。卢氏县生小孩三天,女婿去岳父家报喜,要带美酒一瓶,娘家赠布一块,男孩内包线穗一个,女孩内包线蛋一个。渑池县、义马市,生男孩的第三天,女婿带四色礼给岳母报喜,生女孩于第五天报喜。外婆收礼得信后,回赠小布衫一件,米一升,薄干饼馍10到20张,当日带回。灵宝县,在小孩降生的第二天,女婿向岳父母报喜,岳父母得喜,即将预先酿制的黄酒(俗叫罐槽)让其带回,一方面让产妇喝,一方面招待前来祝贺的亲朋和本族。产妇在一月内谓“坐月子”。这月内产妇一般不下床,不出屋,不能去别人家(否则谓“热血扑门”)。不出月,陌生人不能看产妇和婴儿。产妇污水不能乱倒。男女忌房事,产妇忌吃生冷食物,产妇避风一百天。小孩满40天往外祖母,舅母家走亲戚。陕县一带给婴儿挂线、挂锁、烙圆圈馍,给小儿戴上,取长命百岁之意,渑池县、义马市叫闺女住娘家,婴儿去时抹黑鼻子,住lo天,女婿去叫,婴儿回时抹白鼻子,俗称黑奶奶、白外婆,意为去时是黑路,回时是明路;卢氏县,闺女带满40天的婴儿回娘家,临回时,外婆要赠老母鸡一只,名为“长命鸡”。封建社会重男轻女,生男孩过满月,就要隆重些,亲友送礼厚薄也有区别,生男孩为大喜,亲戚们要将其父画上花脸,戴上纸高帽,脖子上套上马铃,游街串巷,逗乐取笑,俗称“打喜”。婴儿百天,湖滨区会兴一带,旧时兴用一根红线绳,绑在孩子身上,一头再绑一把锁,锁在门上,等舅父来开锁解绳。有的百天,将婴儿抱在村里,遇到第一个成年男子,即认作干爸,事先备用的红线、银锁,要让干爸亲手给孩子挂,锁在项上。有的专门找姓刘的认干爸,意为“留下成人”,长命百岁,有的拜石磙,意谓结实,有的拜火神,为干父。小孩2岁前,一直穿全红色衣服,意谓火神爷保,成人长大。有的让孩子戴纸袈(用黄表纸、秫杆做成),每年在某神庙会期间,拿上供品去烧香祭祀,祈祷毕,纸袈焚烧,年年如此,直到12岁。卢氏县,孩子百天起名,由于对子女娇惯,常起怪名。孩子满周岁,有些人在门外放上鸡蛋、馍头、笔、鞭子等物,让孩子自己隔门槛去抓,以卜孩子的爱好。灵宝县,婴儿周岁,亲戚、邻居和本家带着面腿、面项圈和小孩衣料登门庆贺。主家设宴招待,叫做“安腿”,然后用面腿靠着婴儿双腿移动两三步。祝愿婴儿早点走路,用面项圈在婴儿脖颈试试,表示将其栓住,能长命百岁。60年代以来人民政府推行新法接生,新法保育,孕妇、产妇都有一系列保健法。工厂、机关对产妇都规定有产假和医疗待遇。现在,一般城乡孕妇,都要作产前检查,实行计划生育,优生优育,保证产妇、婴儿健康。旧的迷信习俗,已经改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