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三门峡 >> 历史传说 >> 传说赏析 >> 浏览三门峡

秦昭襄王的弱楚之策

2014/3/19 15:37:01 点击数: 【字体:

秦昭襄王的弱楚之策

楚王酓忎铜鼎

秦昭襄王的弱楚之策

战国龙首纹璜

秦昭襄王的弱楚之策

战国戈

秦昭襄王的弱楚之策


    秦昭襄王的弱楚之策

    君王的政绩与在位时间是否成正比?这似乎无法达成定论。不过纵观秦国统一六国的进程,昭襄王做出的贡献倒是与他超乎寻常的在位时间(公元前307年到前251年)正相称。正像翦伯赞评价的那样,实际在昭王末年,“秦对六国的斗争已取得决定性的胜利”。而在与六国的纷争中,楚国是昭王第一个削弱的强国,面对这一实力强大的敌人,昭王是如何取得胜利的呢?

    质子之乱

    前304年,昭王与楚怀王在黄棘结盟,归还了之前夺取的楚国的上庸。这次结盟相当于楚国背弃了于前306年与齐、韩二国的抗秦合纵之约,于是前303年齐、韩联手魏国,一起发兵进攻楚国。或许正像张仪所认为的“楚虽有富大之名,其实空虚,其卒虽众,多言而轻走,易北不敢坚战”(《战国策·魏策一》),怀王向秦国发出求救信号,并把太子芈横送去秦国做质子。秦国于是派了名为通的客卿率兵支援楚国,齐韩魏三国联军便退走了。

    楚国危机解除之后,芈横仍作为质子留在秦国。然而平和的日子也没过多久,秦国有大夫与芈横发生了矛盾,在私斗中,芈横杀掉了对方,从秦国逃走了。

    质子的生活其实往往并不如意,杀人逃亡的实际情况是怎样的,芈横这样做是否有他自己的理由,是否应得到谅解,这些都很难说。不过对于秦国,实际情况本就不重要,重要的是芈横之事恰巧提供了一个绝好的出兵机会。芈横出逃次年,即前301年,昭王遣名为奂的庶长联合齐、韩、魏三国攻楚(而三年前也正是这三国,因楚与秦结盟而攻楚),在重丘打败楚军,杀掉将领唐昧,取得重丘。第二年,秦又派华阳君再攻楚,重创楚军,将三万人斩于刀下,并杀掉楚将景缺,取得楚襄城。经此一役,楚军元气大伤,怀王惊恐万分,又用了当年向秦国求救的老法子,将太子送到齐国做人质,以求平息此事。

    盟约之谋

    楚王送质子求太平的法子能一而再、再而三地行得通吗?对于铁了心要削弱甚至吞并楚国的几大强国,送质子无法送来实质性的利益,甚至可以说,只是为他们提供了调整战略的时间和更多的进攻借口,一旦时机成熟,盟约也可以当面撕毁。

    前299年,秦国再度进攻楚国,拿下八座城。胜利之后,昭王给怀王送去一封信,信中如此写道:

    “始寡人与王约为兄弟,盟于黄棘,太子入质,至驩也。太子陵杀寡人之重臣,不谢而亡去。寡人诚不胜怒,使兵侵君王之边。今闻君王乃令太子质于齐以求平。寡人与楚接境,婚姻相亲;而今秦、楚不驩,则无以令诸侯。寡人愿与君王会武关,面相约,结盟而去,寡人之愿也!”(《资治通鉴卷第三·周纪三》)

    昭王这封信有理有据,又步步推进,先列出盟约和质子杀人逃亡之事,让之前的几次出兵师出有名,自己先占住理,然后又变相提醒怀王楚国不容乐观的现实,说是“寡人与楚接境,婚姻相亲”,实际是在以两国毗邻的地理位置和现今悬殊的实力差距来威胁怀王,不得不赴武关之约。同时昭王信中的言辞又十分诚挚,面子做到十足,让怀王没有理由拒绝。

    因此怀王陷入了一个两难的境地:赴约,则恐怕有人身危险;不赴约,则会给秦国以更充分的理由来继续进攻。众人也意见不一,昭睢认为秦国有吞并诸侯之心,不可信任,不应赴约,同时应该发兵自守,而怀王之子芈兰则劝怀王去赴约。怀王最终还是听从芈兰的意见,前往秦国赴约。

    怀王的这一决定正中昭王下怀。昭王事先派一名将军假扮自己,然后埋伏在武关,怀王一到,就关闭关门,劫持了怀王一路向西,奔至咸阳。既已到了咸阳,昭王也就不再做什么面子功夫,直接以对待藩臣的礼节对待怀王,开口就要割巫、黔中郡。怀王还抱着一线希望要求结盟,昭王则死咬着要先割地。这是明目张胆的背约欺诈,近乎强抢,怀王非常愤怒,“秦诈我,而又强要我以地!”断然拒绝割地,然而怀王人已落入昭王掌握之中,仍然被扣留在秦国,毫无办法。

    齐、秦之隙

   
至此,秦、楚之间几乎呈现了一边倒的局势,怀王被扣在秦国,楚国太子芈横在齐国做人质,只要曾为同盟的齐秦二国再度联手,覆灭楚国指日可待。然而曾经的利益同盟不代表能一直合作无间,齐、秦各有各的盘算,当各自怀有的戒心面对形势考验的时候,嫌隙也就产生了。

    嫌隙产生的原因之一,就是对待如今楚国的对策。楚国的君主和太子都在他国而不得归,国内大臣认识到齐秦联合而楚将覆亡的危险,有人主张另立其他王子为君主,昭睢则认为当此之时还违背王命而立庶子,是不合时宜的,于是前往齐国,诈称楚王去世,要求迎太子回楚国。楚王被扣留在秦国的情况,齐国是知道得一清二楚的,是否归还太子,其实是变相表明在秦、楚双方间的立场。而且楚国太子既在齐人之手,大可以以太子为筹码,向楚国要求割地。齐湣王最终听从了齐相的意见,将太子归还给了楚国。名义上齐国此举是不想“抱空质而行不义于天下”,实际上齐对于楚国的处理相当慎重,一旦站在秦国一边灭掉楚国,就再也没有能帮助牵制秦国的力量了。而秦昭襄王得知楚国迎回自己的太子以后非常愤怒,于前298年再度发兵攻楚,斩首五万人,取得了十六座城。

    另一个产生嫌隙的导火索,则与齐国的贤士孟尝君有关。孟尝君贤名远播,秦昭襄王便送泾阳君去齐国做人质,交换孟尝君来做丞相。然而昭王始终是对齐国常怀戒备的,所以当有人劝告他说“孟尝君必以齐国为先,以秦国为后,用他做丞相的话秦国就危险了”的时候,昭王便毫不犹豫地囚禁了孟尝君,并要杀他。孟尝君便向昭王的爱姬求救,这位姬妾要求一匹白狐裘作为报酬,然而孟尝君的白狐裘之前已献给昭王,全靠孟尝君的一位擅于狗盗的门客将白狐裘偷来,献给姬妾,才换得昭王松口放孟尝君离开。而孟尝君也很清楚,昭王对于他终究是不信任的,早晚会反悔,便靠门客假作鸡鸣骗得城门早开,迅速离去。果然昭王很快后悔,派人来追,但彼时孟尝君已逃脱,追之不及。

    从这两件事可以看出,齐、秦二国曾经的同盟并不保证他们未来的合作,正是因为他们相互之间的警惕和力量制衡的考虑,在可以决定楚国命运的关口表现出保留的微妙态度,才使得楚国不至于在这次危机中覆灭。

    然而楚国的实力已经被削弱很多了。前297年,楚怀王试图从秦国逃走,秦国人发觉后,封锁了归楚之路。怀王只得从小路逃向赵国,当时赵主父在代国,赵国人不敢擅自收留怀王;怀王又打算逃向魏国,却被秦国人追上,带回秦国。第二年,也就是前296年,楚怀王发病身亡,死于秦国,秦人将其灵柩送回楚国。楚怀王身为诸侯,逃亡情形却如此凄惨狼狈,至死方得回国,完全在昭王掌握之中。楚国实力衰弱,即使已立了太子为君,也没有能力接回怀王;周围小国惧怕秦国,不敢帮助逃亡的怀王。尽管楚王死后,“诸侯由是不直秦”,但周围的意见不能影响这样一个事实:楚国已经被昭王折磨得战战兢兢,无法反抗了。三年之后,昭王再度写信以战争威胁当年的太子芈横,也就是现今的楚襄王,楚襄王只得再与秦国联姻,与杀父仇人通亲。

    秦昭襄王在削弱楚国的一系列事件中,展现出了强大的魄力和深远的谋略。对于他来说,在战国纷争的年代,盟约和信义这些传统的治国信条并不具有现实意义,尽管周围的道义谴责不绝于耳,他能面不改色地说翻脸就翻脸,转身就撕毁前一秒的约定。然而这样的魄力加上对局势的洞察,对外交政策的灵活运用,最终使他在和楚国的斗争中取得了几近一边倒的胜利,削弱了一个强大的敌手,让其他诸侯国虽然一边不齿这些手段,一边不得不惊悚地认识到:秦国才是压倒性的、真正可怕的头号敌人。


责任编辑:M005文章来源:新民晚报(2012-12-02)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