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三门峡 >> 历史传说 >> 传说赏析 >> 浏览三门峡

渑池会盟:秦赵争霸的一次战略妥协

2013/7/8 9:39:40 点击数: 【字体:


渑池会盟:秦赵争霸的一次战略妥协   
渑池会盟台的这通圭形碑塔,是1941年卫立煌所建

 
    “追忆千古渑池会盟”系列

   
秦赵会盟台,是渑池古八景之首。

    《渑池县志》主编杜建成告诉记者,古代会盟台景色非常优美,夕阳之下,盟台高耸,披万道霞光,挟九州来风,倒影修长,一抹千丈。此情此景使人怀古之情油然而生,让很多文人骚客凭吊怀古。

    苏轼、欧阳修、韩琦都曾在会盟台上有感而发,留下千古佳句。明代诗人戴珙的一首诗我最喜欢:“赵去秦亡岁月长,盟台空自委斜阳。高堆影倒暮山紫,虚址光回秋草黄。归鸟争巢喧雉堞,牧童横笛下牛羊。英雄一代知何处,怀古令人空断肠。”

    踏着前人的脚步,2011年10月20日,我走上了会盟台。
    
    会盟台是一个绿树覆盖的大土堆,根据战国时期的惯例,会盟结束后,双方在会盟的地方掩埋兵器和盟书,捧土成台。这就是今天的秦赵会盟台。

    此后,会盟台历经沧桑。据《渑池县志》记载,明万历二十四年,渑池知县王之都在会盟台上建亭,镌石纪事。崇祯末年,碑亭均毁于战火。清嘉庆十三年,渑池知县甘扬声再次建碑亭于台上。

    1941年,国民党第一战区司令长官卫立煌和知名人士章士钊等倡导赞助重修秦赵会盟台,具体事宜由军医监郭昌锦主持,还动用了建立陆军休养院的款项,历时四年完成。

    会盟台下,有一圭形碑塔,正是1941年卫立煌所建,碑塔高约1.5米。碑的正面是民国时期书法家寇遐撰写的隶书“古秦赵会盟台”六个大字,后面刻有章士钊手书的《唐多令·景蔺》一词:“露蚀土花台,英雄泪满揩,看江山胜迹重开。咫尺渑池吾未到,闻抚缶,也兴哀。碧血溅黄埃,书生语庄哉,信文章总是童骀。堪笑河南俞学政,将犬子,比雄才。”

    1986年,渑池县政府对会盟台进行了重修。

    如今的秦赵会盟台,高14米,东西两侧各砌有52级石阶,台上碑亭为双层八角挑檐式仿古建筑,四周有汉白玉栏板,上面雕刻会盟时秦赵君王饮宴等场景。

    亭内石碑为方柱形,东南北三面分别刻着著名书法家舒同、楚图南、萧劳的“古秦赵会盟台”题字。

    台上还有一石碑,为渑池县政府“重修古秦赵会盟台碑记”:“秦益觑其璧而窥其国,施连横而佐兵戈,故设渑池之会。相如随赵王会秦王于渑。秦王恃强凌弱,戏辱赵君。相如以其智勇,屈秦王于五步之内,制敌于樽俎之间,抑秦威扬赵志。其耿耿丹心、浩然正气令世人景仰!”

    “碑记”说,引发渑池会盟的原因是秦“窥其国”,这大概是受《史记》的影响,但我不敢苟同。

    作为战国时期被载入史册的渑池会盟,由于其主要内容见于蔺相如的传记中,很多事实无形中被掩盖了。秦赵之所以要在渑池会盟,并非“窥其国”,而是大国角逐下的一次媾和之会。

    齐楚因素导致秦赵会盟

    秦赵两国渑池会盟的真正原因,司马迁没有正面回答,而是写了这么一句:“其后秦伐赵,拔石城(今林州市)。明年复攻赵,杀二万人。秦王使使者告赵王,欲与王为好,会于西河外渑池。”

    司马迁极力暗示我们:秦国一次又一次打败赵国,秦王趁势要挟,赵王无可奈何,渑池会盟就是一次城下之盟。

    但这个说法很难让人相信。

    秦国两年两次攻赵,打下一座城池,毙敌两万,就能吓得赵惠文王“招之即来”?其时正是赵国鼎盛时期,拥城百余座,带甲数十万。损失两万人对赵国来说丝毫不伤根本。要知道,即使长平之战后,赵国四十万精锐全军覆没,秦军兵临邯郸城下,赵国依然能动员十万兵力(另有防御北方胡人的李牧五万精锐骑兵未动)。丢失一座城池,损失两万人,赵国就只能求和了吗?

    渑池会盟的时间是公元前279年。这一年,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导致秦赵两国愿坐下来化干戈为玉帛呢?这个原因,《赵世家》和《秦本纪》中都没有记载,但答案却隐藏在《田单列传》和《西南夷列传》里。

    秦军的两次伐赵,其实只是白起三年三次伐赵战争的一部分。五国伐齐之后,老牌霸主齐国奄奄一息,秦赵矛盾遂上升为逐鹿中原的主要矛盾:秦欲乘势宰割天下,赵却欲代齐称霸中原,两强之斗愈演愈烈。

    公元前282年,赵国集中兵力,对秦国的盟友魏国发起攻击,秦国欲解魏国危难,大将白起三年内三次攻赵,这就是拔石城、杀二万人(另一次拔赵国两座城池)的由来。

    赵国随即转过身来,欲与秦国决战。

    但公元前279年,发生了两件大事,让秦赵迅速罢兵议和。

    第一件事:齐国复国了。燕国大将乐毅率五国联军,打得齐国只剩两座城池,但齐国名将田单横空出世,据两城而守数年。燕昭王死后,燕惠王对乐毅有了疑心,乐毅不得已投奔赵国。田单随后以名垂青史的“火牛阵”大破燕军,数月内尽复七十二城,齐襄王在收复临淄后即位。

    这对赵国来说,无疑是晴空霹雳。齐国是赵国称霸中原的第一大患,五国伐齐,赵国是幕后推手。齐国复国后,趁势追击燕国,燕国是赵国的盟友,赵国必须援救,而且齐国复兴,是赵国最不愿意看到的。

    第二件事:秦国后院起火了。秦国也有一个世仇,就是楚国。秦楚之间连年战争,互有胜负,但秦国干了一件非常无耻的事。公元前299年,秦昭王约楚怀王在武关(今陕西省商洛市)会面。楚怀王不听昭睢、屈原等人的劝告,天真地跑到武关去“会盟”,结果被秦国扣留,软禁在咸阳。

    楚国对秦国的背信弃义怀有刻骨仇恨,公元前279年,楚国大将庄踽率军向秦反攻,“循江而上”,不仅夺回黔中郡,而且乘胜追入巴郡,攻取了旧巴国都城枳(今重庆涪陵)。此后,庄踽因兵力不足转兵南下,企图从南翼包抄秦军。巴蜀之地为秦国粮仓所在,秦国不得不回兵迎战楚军。

    渑池会盟,是秦昭王主动建议,赵惠文王答应赴约。究其原因,并非赵国损兵失地的城下之盟,而是两个军事强国在国际局势突变下的一次重大战略妥协。

    如果秦赵开战,双方都得面临两线作战的军事困局,这是秦赵两国都不愿意看到的。因此,渑池会盟,只会和好不会谈崩,因为秦赵两国有着共同的利益诉求。

    一奋其气成惊世之事

    秦赵渑池会盟,是大国博弈的结果而非过程。

    秦赵的渑池妥协,是由国家利益决定的,即使没有蔺相如,秦赵之间也不会展开大战。这是不是就意味着,蔺相如在渑池会上没有任何意义呢?

    当然不是,尽管秦赵两国的局势决定了他们短期之内不会兵戎相见,但并不能排除秦国再耍“流氓手段”,扣留赵惠文王——这样,赵国发生内乱,也不会立刻进攻秦国。

    秦昭王将会盟地点选在渑池,这让赵惠文王很为难。渑池在秦韩边界上,属于秦国的势力范围,一旦有事,赵国军队鞭长莫及。“赵王畏秦,欲毋行”,不是没有原因的,20年前,楚怀王就被秦昭王忽悠了一把,结果客死他国,赵惠文王可不想重蹈覆辙。

    但最终促使赵惠文王西行的原因,司马迁解释是:廉颇、蔺相如计曰:“王不行,示赵弱且怯也。”赵惠文王遂行。

    对于这个解释,我觉得很牵强,因为廉颇、蔺相如都没有回答如何才能让赵惠文王不足“畏”秦。但他还是去了。

    渑池会上,赵惠文王如同木偶,被秦王一而再再而三地戏弄、侮辱,如果不是蔺相如挺身而出,几乎失掉国君的威严。赵惠文王为何如此木讷?可能有两种原因,一是受到廉颇的惊吓(下文另叙);二可能赵惠文王本身就是一个不善言辞的人,尽管他逼死父亲、兄长非常冷血,任用贤臣也很开明,但不擅长外交会谈。

    渑池会上,蔺相如的表现非常扎眼。

    秦昭王借着酒疯说:“寡人窃闻赵王好音,请奏瑟。”赵惠文王稀里糊涂地接过瑟,演奏了一番。这时秦国的史官凑上来说:“某年月日,秦王与赵王会饮,令赵王鼓瑟。”

    这种侮辱性的言辞立刻激起了蔺相如的愤怒,他上前一步:“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请奉盆缶秦王,以相娱乐。”

    缶这玩意,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进行过表演,激荡如雷,震惊世界,但在战国时期,缶是不登大雅之堂的,多是下里巴人击缶为乐。蔺相如请秦王击缶,完全是对秦王无礼的回敬。

    秦昭王大怒,不肯击缶。

    蔺相如持缶前进:“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

    在我的印象中,能对秦王以死相拼的人,有史可查的大概就三个。唐雎算一个,但很多史学家认为《战国策》所言未必靠得住,唐雎是否确有其人是个问题;还有一个是荆轲,但这位老兄徒有游侠之名,也就欺负始皇帝拔不出剑,始皇帝一旦拔出剑,一剑就把这位“剑术不精”的刺客撂倒。但蔺相如手中没有剑,就一个瓦罐,面对秦王“左右欲刃相如”,蔺相如“张目叱之,左右皆靡”。

    什么是勇气,这就是勇气!

    战国之士,纵横捭阖,一人之身能成惊世之事,靠的就是这份勇气。

    秦昭王无比郁闷地敲了一下缶。蔺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曰:‘某年月日,秦王为赵王击缶。’”

    渑池会盟,秦赵虽无刀兵相见,但觥筹之间的唇枪舌剑丝毫不亚于战场,蔺相如一身是胆,连太史公都佩服:“知死必勇,非死者难也,处死者难。方蔺相如引璧睨柱,及叱秦王左右,势不过诛,然士或怯懦而不敢发。相如一奋其气,威信敌国,退而让颇,名重太山,其处智勇,可谓兼之矣!”



 

责任编辑:C006文章来源:大河报 2012-02-17 作者:朱金中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