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平顶山 >> 秀美山水 >> 印象游记 >> 浏览平顶山
精彩推荐
专题推荐
    没有记录!

“三苏园”游记

2013/8/12 10:01:29 点击数: 【字体:


    早就听说“三苏园”座落于郏县。现出差到此,我们正赶上在郏县三苏文化广场举办的《宋词》邮票首发式。河南电视台现场演出“《畅享中原》走进郏县”,平顶山市集邮协会举办了“喜迎十八大”集邮展览活动,从多方面、多角度展示平顶山浓厚的苏轼文化氛围。我们一行10人都兴冲冲去买了邮票首日封及邮票一套以示纪念,但想去拜谒“三苏园”因忙于工作,一直未能成行。10月28日,省联社带队的黄晓光组长说“我们来这里三个月了,一直忙于公务,今天正好星期天,我请伙计们去“三苏园”转转吧。”大家都表示同意,又闻“三苏园”里多名胜古迹、文人骚客诗词佳句颇丰等,我们临行时还特意带上了笔及记本事便于 记录。

    该景区位于郏县茨芭乡东南的小峨眉山上,距县城西北约23公里,驱车二十多分钟便到。听导游讲:三苏园景区主要由东坡湖、广庆寺、三苏祠、三苏生平事迹展馆、东坡碑林、东坡中年布衣塑像、金娃迎宾道、苏仲南夫妇墓、梁氏墓和三苏陵园等景点组成。总占地面积14万平方米,全国苏轼学术研讨会暨纪念苏轼葬郏900周年大会亦在这里举行,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苏学专家云集于此,盛况空前,使三苏景区的知名度享誉海内外,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AAA级旅游景区。三苏陵园安葬着北宋大文学家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苏辙(字子由,号颍滨遗老)兄弟二人的遗骨以及其父苏洵(字明允,号老泉)的衣冠。苏洵、苏轼、苏辙父子三人同列“唐宋八大家”,世称“三苏”,其中尤以苏轼的文学成就最为突出,留下许多传世不朽之作。这里山清水秀,景色怡人,已成为众多游人观光、度假的胜地。

    对于“三苏”,很多人并不陌生,“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他们的诗文成就影响,人们或多或少的都能够说上一些。然而,苏轼的命运却很不幸。由于他忠厚坦荡,直率敢言,不会看风使舵,随波逐流。据历史记载,他主张轻徭薄赋,富民兴国,主张严于选材,善于任用。他反对王安石激进变法,又反对司马光尽废新法,因而受到新旧两党夹击,一生坎坷不平,屡遭贬谪。元丰三年(1079),因“乌台诗案”被捕入狱,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筑东坡雪堂,自号东坡居士。晚年遭贬惠州(广州),又从惠州再贬到儋州(海南)。元符三年(1100),遇赦北还,次年行至常州病逝。其有诗云“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可见苏轼的当时心境何等悲苦凄凉!然而正是这坎坷的人生磨难,造就出了苏轼这样的全能作家、一代雄才。他兼各体之长,聚众艺之精,开宗立派,锐意创新,地负海涵,博大精深,执时代之牛耳,为文坛之宗师,不仅是两宋时划时代巨匠,也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代天骄,他写下了近万首诗词歌赋。燮星期《原诗》说:“苏轼之诗,其境界皆开辟古今之所未有,天地万物,嬉笑怒骂,无不鼓舞于笔端。”但对于为什么苏家三父子葬于郏县,笔者确心有疑惑?

    我们一行走进三苏园的大门,首先看到的是东坡湖,这是一座人工湖。据了解,为了表示对东坡先生的纪念,东坡湖的设计者颇费了一番心思。该湖呈“3”字形,湖面看起来像个硕大的耳,寓意东坡先生的聪慧。湖水清澈而透明,湖边那长长的柳枝,随风舞动,在湖面上荡起一层层微微的涟漪。设计者根据地势高低,设上下塘,用瀑布隔开,似断似连,下塘内建一小岛。在湖水的映照下,显得格外的美丽。湖内小岛总面积约1102平方米,小岛到堤岸的距离为6.25米,这与东坡先生葬郏的时间(1102年6月25日)正好吻合。苏东坡一生喜竹,他信奉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他还特别擅长画竹,别人均画“墨竹”,他创造性画“赤竹”,成竹在胸一词就来源于苏轼。在三苏园内到处可以看到郁郁葱葱的竹林,满目苍翠,在微风的吹拂下沙沙作响,散发出阵阵清香,为园内增添了几分秀气和优雅。于是这些翠竹也美其名曰“东坡竹”。“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我不觉脱口而出。同行明德兄道:“我们如果在此鉴赏“东坡竹”,品尝“东坡肉”、痛饮“东坡酒”,是否会文思泉涌,别有一番情趣呢?”大家都抚掌大笑。

    走过一条长长的甬道,直通向广庆寺,广庆寺建筑风格古朴典雅,最为独特的就是一进三院、寺祠合一,这种布局在全国是极为旱见的。寺内一东一西相对的钟楼、鼓楼,是“暮鼓晨钟”的真实写照。在广庆寺,我眼前竟不由时时浮现出苏轼与佛印、道潜和尚谈经悟道的场景,飘飘然仿佛也身在其中,不知道这算不算现在流行的所谓“穿越”。寺院规模不是很大,过了山门,便是天王殿,大雄宝殿,两边有东西厢房。往后面走就是三苏祠了。祠堂的橱窗里是苏氏三父子塑像。中为苏洵,形态高大,一左一右是苏轼苏辙两兄弟,形态与其父亲相比尺寸有所小,是全国保存最完好的三苏泥彩塑像。元代所建,据今已经有近700年的历史了。导游说最困难的文革年代,全国上下要求破“四旧”,是因办校将这尊泥塑给予保护。再后来,干脆直接在这尊泥塑前挂上主席画像。那个年代人们出于对伟大领袖的祟拜,才对这幅画像后边的泥塑真正起到了保护作用。这就成了三苏园最有价值的国家级文物了。他们正堂而坐,栩栩如生,好像在谈诗诵典。三苏的文学、书法、绘画成就以及他们与医药、养生、佛道、周易的密切联系,在为他们能够耸立于中国文学之巅而深深仰慕之时,也为他们给我们的历史留下如此厚重而弥足珍贵的遗产,不由生发出诸多自豪与感慨!站在文坛巨擘塑像前,崇敬之心不由令我们一同默默地双手合于胸前朝拜以示敬意。

    穿过三苏祠东侧的小门,便到了东坡碑林环廊。东坡碑林是为纪念东坡逝世 900周年而建。走进碑林,如同走进了书法的世界,著名书法大家沈鹏、欧阳中石等作品尽在其中。还有冰心、臧克家等著名作家、诗人的题字、题词。我们站在碑廊下观赏、记录着书法大家的作品,流连忘返,心生赞叹。百位书法大家以不同风格的书法作品,将东坡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书写得淋漓尽致,其中竟还发现了毛主席老人家的手书。由于全词共100字,就有100人同书,共100幅,也蕴含对东坡先生无比的崇敬之意!自右向前一幅幅看过,镶嵌在墙壁上的碑刻,令人目不暇接。依次由草书、行书、楷书、隶书、篆书排列,一面面碑刻凝聚着书法家对一代文学大师的敬仰,他们把自己的思想和技艺溶入到作品中,或豪放细腻、或古朴精致,姿态纷呈,蔚为壮观。……这百幅碑刻使你不由得会联想到“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宏大场面,“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周喻、曹操、诸葛等英雄面孔在眼前浮现,还有小乔之倩影。此刻,你会慢慢陶醉在书法碑刻的世界里,让你流连忘返,深深地沉浸其中了。我们几个人不由自主地伸手触摸其上。此时,真的幻想能把自己的思绪溶入其间,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苏轼启豪放词派之先河,高远清新之意境,形成了豪迈奔放的风格。他拓宽了词的题材,“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刘熙载《世概》),表现了全新的风貌。该词真可谓一代圣词!我们不难联想他“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的豪放,“一蓑烟雨任平生”“也无风雨也无晴”的洒脱,这些被注入了苏轼灵魂词句的碑刻却能让我们感受到他那诉说不尽的千古风流!此时,我无法感知当年苏轼身处逆境却仍能保持心境的安适,超脱于世俗的苦乐和生死之外,进入一种超然物外的精神境界,那是怎样一种旷达和乐观!

    从广庆寺出来,抬眼东望,便是一尊苏轼中年布衣像,站在苏轼塑像下仰望,手执诗书的苏轼面向西南,同行的太明兄说,这苏老先生为什么没了“大江东去”的豪放,尽显沧桑。原来,他无法回归故里,只好遥望家乡西南方向,但坚毅的目光里中掠过丝丝思乡柔情。据说,东坡自幼聪慧,七岁知书,十岁能文。其恩师欧阳修见其文章:“读轼书,不觉汗出,快哉,快哉!老夫当避路,放他出一头地也。可喜,可喜!”,并高度褒奖苏轼“善读书,善用书”,预言苏轼文章“必独步天下”。人言“欧文如潮,苏文似海”,苏轼的确是一位具有多方面才能的艺术大师,他在诗词文、书法、绘画等各领域都取得巨大成就。清代学者王国维认为:“中国古代最伟大的四位诗人是屈原、陶渊明、杜甫、苏轼。而其中还没有任何一个封建时代的文人的影响能超越苏轼之上”。我国老一辈革命家陈毅元帅吟道:“吾读长短句,最爱是苏辛。东坡胸次广,稼轩力万钧。”

《郏县志》记载:苏东坡“尝爱郏山形胜类其乡,遂有终焉之志。”苏东坡一生坎坷,颠沛流离,长期任地方官,但他一直愿死后归葬乡里。可眉山远在数千里之外,那里父母双亡,别无亲人,举家老小都在外地任官。自己屡遭厄运,天涯飘零,生计困顿,只能把这貌似家乡又与家乡同名的小峨眉当作最后的归宿,其实这是非常无奈的选择,但也算是聊慰了他的思乡之念。以遂“水流归海,叶落归根” 的夙愿。再加之,小峨眉离京师较近,其兄弟子孙亦多在附近居住或做官,也便于他们将来归葬和祭奠。苏轼饱经忧患的垂暮之年,深知再无缘回归故乡,生前看上了这块风水宝地,就要求死后葬在这里。苏轼病卒前给苏辙写信道:“即死,葬我嵩山下。” “予我为铭”。病亡常州后,苏辙遵其嘱,安葬兄于此。后来,苏辙故,亦葬于斯。在此,也让我们解了苏轼为何要葬在郏县的原因。 

    苏东坡虽被一贬再贬,历尽坎坷仍然能“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这伤感之情让我们联想到的“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的词句,虽然这是他写给他前妻的,也让我们看到了一个 “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赞”可爱的苏轼。尽管他对名利淡泊到了“生前富贵草头露,身后风流陌上花”的地步, “天涯何处无芳草”,“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在他那里同样描述得真挚细腻,深沉淳厚,荡气回肠,这就让我们更认知了真性情、真实的苏轼,或许让人悟到另一种让我们无法感怀的境界吧。像苏轼这样在文学艺术各个领域都有巨大成就的人,在中国文学史上几乎绝无仅有,真可谓“千古第一文人”。仰望东坡塑像,仰慕之情再次油然而生,他一生颠沛流离,起伏不定,但是他那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无不显示着他人生境界的高远。

    雕像下面的甬道上有一奇特的回音奇观,是中国四大回音壁之一,站在甬道离台阶十几米的地方,只要一拍手或跺脚,台阶上就会发出一种清脆悦耳的“蛙”鸣声,故又称“金蛙迎宾道”。只见不少游人笑着一试“蛙”鸣。

    向北行走,路过苏辙次子苏仲南夫妇墓和梁氏墓,即看到了翠柏掩映的三苏陵院。三苏陵门前所蹲石羊、石狗、石马、石狮森严威风,参天古柏高耸入云。步入此处,我们已能感受到三苏陵园的幽远森森。古朴典雅的门前有一幅楹联:一门三学士如天如月如日;四海五大家无左无右无前。它能准确的说明“三苏”的社会地位。上联说明了苏家三学士就象天地明月一样,无人可比;下联是说明这三苏在诗词、书画、文章等五个方面的造诣四海之内无人可比。陵园门两侧蹲一对石雕雄狮。进入红漆大门,迎面是一座红石牌坊,坊楣上书写的四个大字“青山玉瘗”苍劲而有力。在三苏祠里的古松柏也很有特色,所有的松柏全都是向西南方向倾斜,传说三苏品德感动了这里的一草一木,那苍劲挺拔的古柏一棵棵都倾向苏轼家乡的方向,被人们称作“思乡柏”。意味着三苏向往回归四川娥眉故里的愿望。每到夜里山风袭来柏树就会发出一种酷似下雨的声音,“苏坟夜雨”由此得名。园内留有不少观感诗,其中蜀人江孟纶的《谒苏坟》印象深刻:“眉山秀气产人英,冠世文章弟与兄。吾郡昔曾瞻故像,异乡今又拜佳城。一时臣主难遭际,千载华夷识姓名。自古人生谁不死,先生虽死尚如生。” 

    苏轼一生,在坎坷与困难中不断追求、积极进取。作为士林领袖,他以他全部独特的政治、思想、文学和艺术生活状态塑造了崇高的道德和典范,集中体现了中国人的生存智慧和对人生感悟,展示着灿烂的人格魅力。以苏轼为代表的三苏父子,以其辉煌的文学艺术成就和卓越的政治实践,深邃的哲学思想和高尚的人格精神,形成了中国文化史上一个独特的名人文化体系——三苏文化,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宝贵遗产。苏门六君子之一的李方叔道:“道大难容,才高为累。皇天厚土,鉴平生忠义之心;名山大川,还千古英灵之气。识与不识,谁不尽伤;闻所未闻,吾将安放?”。此文一出,传遍大江南北,世间“人无贤愚皆诵之”。

    不知不觉,已傍晚时分,天空突然下起了细雨,伴着微风,冷意刺骨,和着“苏坟夜雨”,陵园中更增加了几分肃穆和神秘,“不识苏公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园中”,我们一行人在三苏坟前三鞠躬而匆匆离去。我感受到似乎有点凝重和怅然,苏轼乃世间少有的大才,先贤的报国忠诚、壮志未酬、文化伟绩、人生坎坷等许多内容,萦绕心头久挥不去。我不由得想起了苏轼的《赤壁赋》“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其人生哲理,给人一种向上的力量,遂成绝唱。对于现在时常处于喧嚣嘈杂、功名利禄的现代都市环境中的我们,在此能够感受到了宁静和纯净,看云卷云舒,潮起潮落,万物皆有境,也感受到人生艰难,感到了生命丰富和伟大,感受到有限和永久。生命就像一条长河,注定了会有波澜起伏与汹涌巨浪的磨难,可只要生命还在,那明天就一定会更加的美好!在驱车归途中,望车窇外细雨朦胧,心有所思,以记之。

    晨钟暮鼓忆三苏,一代圣词唱千古。

    自古雄才多磨难,眉山秀水葬灵骨。

    魂系中原流水意,仰望西南思故土。

    常诵大江东流去,嗟叹人生有沉浮。 (扶沟县农信联社审计中心   李富良)

 

责任编辑:C006文章来源:河南省农村信用社 2013-01-10
0
下一条:三苏园情思上一条:漫游石漫滩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