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淮河支流洪河上游的滚河之上,巍然屹立着一座雄伟的拦河大坝,这就是素有“治淮第一坝”之称的石漫滩水库大坝。这里位于河南省省会郑州市南165公里、煤城平顶山市东南75公里、内陆特区漯河市西北65公里。
石漫滩水库广约12平方公里,湖面北临豫南奇峰“二郎山”,西接新兴钢城舞钢市繁华市区,且处于国家森林公园——石漫滩森林公园环抱之中。
坐拥一顷碧水的石漫滩水利风景区河流港汊纵横。春秋艳阳天,登临拦湖大坝两端的苏山、鳌山,仰眺海拔800米以上的五峰山、灯台架、云摩顶、大虎山诸峰,但见苍山如黛,群峰竞秀;俯瞰黄淮原野,一马平川,城市乡村星罗棋布,铁路公路纵横其间。
以水库为中心,三面青山环碧水,翠竹绿树拥钢城。山在水中,水在城中,城在林中,山水林城浑然天成,堪称“北国小江南”。
话石漫滩水库,要先说千年淮河水。横贯中原腹地的滔滔淮河,是一条具有悠久历史的古老大河。它发源于河南省桐柏县境内的桐柏山,一路汇百水,纳千川,逶迤千里,东入大海。自12世纪以后,黄河决口,打乱了淮河完整的水系,淤塞中下游河道,这里变得水旱频繁,民不聊生。新中国成立伊始,百废待兴,为了根治淮河水害,造福人民,毛泽东主席发出了“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伟大号召,中国人民以特有的雄心和魄力,掀起了治理淮河的第一次高潮。
1951年4月1日,新中国在淮河上规划兴建的第一座大型水库——石漫滩水库,正式开工。承担施工任务的中建公司和舞阳、西平、方城、叶县民工共4.2万人,大干3个月,以惊人的速度,完成了水库一期工程。1975年8月,淮河流域遭遇历史罕见的特大暴雨,土坝因洪水漫顶而溃决失事,给下游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了无法挽回的重大损失,京广铁路、京深公路等交通大动脉也一度为之中断。1993年9月15日,水库复建主体工程于隆隆炮声中破土动工,浩荡的治淮大军开进水库工地,历史掀开了新的一页。
1998年复建成功后的石漫滩水库,每年可向舞钢市提供工业及城市生活用水3300万立方米;与下游田岗水库联合运用可灌溉农田5.5万亩;削减洪峰流量,提高了下游河道的防洪除涝能力,减轻了下游滞洪区的滞蓄洪负担和洪水对京广铁路、京深公路等交通动脉的威胁;发展水产养殖业,改善区域环境,促进旅游业的发展,对本地区国民经济持续发展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经济和社会效益均极其显著。
为纪念石漫滩水库复建工程竣工而修建的纪念碑和警示碑,就坐落在原水库大坝坝址上。纪念碑座两个弧形闸墩柱上方的空钟,意在唤起人们的水忧患意识,时刻不忘除水害,兴水利;在两柱子下端正中间,是个大型不锈钢圆球,象征着石漫滩水库是淮河流域及中原大地上的一颗璀璨明珠。警世碑上刻写的“1975年8月8日”是原石漫滩水库垮坝的日子,而于其上镌刻的记事,则真实记载了那场骇人听闻的历史灾难。
复建后的石漫滩水库,全断面碾压混凝土大坝为国际领先的筑坝技术,13孔钢闸门坝顶溢流泄洪是景区的一道独特风景。每当开闸放水,四方游人都会呼朋唤友,争相观赏滚滚湖水从40余米的高处飞流直下,以万马奔腾的气势席卷起阵阵巨浪和水雾。大坝东端的展览馆,通过集纳各个时期的珍贵文物照片,全面呈现了石漫滩水库自新中国成立初兴建到改革开放后重建的全过程。国运兴,水运兴,淮上明珠的兴而再兴,正是新中国60年治淮史的生动描画和真实缩影。
石漫滩水库,是舞钢人民的母亲湖。在水库所在地舞钢,曾发现4处龙山文化遗址,说明早在原始社会晚期,这里就有人类繁衍生息。舜曾率部族在此地牧牛种田植桑养蚕,这就是传说中的“舜耕历山”。春秋时,这里为传说中古帝柏皇氏后裔的封地柏子国,后为楚国所并,战国时属韩,称合伯。相传玉帝曾赐龙女龙泉剑,掌管龙泉湖。从此,人们就在这里用湖水淬火铸剑,“龙泉剑”因此名闻天下。在冷兵器时代,这里的冶铁铸剑业繁荣兴盛长达800年之久。
如今,历史的硝烟已经散去。独特的民俗文化则向四方游人展开了另一幅气势壮观的水域风情画卷:夜宿散落于密林中的野营帐篷,燃起一堆篝火,会让您彻底放松自我;暗夜之中,乘上画船,相伴着悠扬山歌,畅游石漫滩,别有一番情趣。
大坝跃起,水库落成,碧水一泓,清波万顷。如果说舞钢市是一匹正在编织的锦缎,那么石漫滩水库就是这匹锦缎上最亮丽的花朵;如果说舞钢市是一条工笔画就跃跃欲飞的巨龙,那么石漫滩水库就是这条巨龙的闪光之睛。回望荡舟湖上的游客,漫步于依湖而建的山间都市,不禁让人想起一首描绘石漫滩水库独特风情的绝妙诗句:“半城湖光半城山,湖若绿裙山如簪,焕然一幅水墨画,融入画境即成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