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平顶山 >> 秀美山水 >> 平顶山地理 >> 浏览平顶山

水经注:物华天宝净肠河(上)

2013/11/11 10:05:10 点击数: 【字体:

 
    净肠河古称桓水、柏水,为北汝河右岸支流石河的最大支流。河长42公里,流域面积273平方公里。流量不丰,但属常年河。据传,东汉胶东侯贾复曾与王莽部将王陵战于宝丰城北隅,腹部受创,肠子流出,掬河水清洗后纳入腹中,撕衣襟裹之,跃马再战,斩敌于马下。后人感其勇,将此水更名为净肠河。河道位于
外方山东麓,自西而东,丘陵、平原、洼地交错,西高东低,属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气候,年平均降水量700毫米左右。

    河有两源,南源桓水始于两泉:一在大营镇琉璃堂行政村的老王家村东,拦桃园沟砌一坝,承接滚坡浮水,清清一亩多。坝底多泉,涓涓几公里,入上李庄水库。另一处在水库西北1.5公里的北老张庄村东,雨时大如桶,旱时细若杯。

    上李庄水库建于1958年。控流面积7.4平方公里,库容280万立方米,百亩水面,水质清澈。设计灌溉面积5000亩。现供大营镇2万人饮用。天旱百日,坝下仍有碗口粗泉流。下行几公里,两岸岭丘逶迤,时有潜水补入,潺潺成溪。

    下行2.5公里,左岸有大营镇,是镇政府驻地。

    大营镇东去宝丰县城20公里,据考,春秋时期已形成村落,北齐时曾设关驻兵以御北周,系大本营,故称大营。古镇南有青条岭,宋初又称青岭镇。宋宣和二年改称兴宝镇。明初为吴、王二寨,洪武年间洛阳中护卫右所营地设于此,仍称大营。因地扼宛洛要道,隋唐以来,一直都是鲁、汝、宝三地的物资集散地。明末清初,山西、陕西、河北等地商人纷纷来此建馆;民国时期有“四行”、“五坊”、“六市”、“八店”等,集市辐射几十公里。2001年6月,镇南清凉寺村的汝官窑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大营镇现辖64平方公里、38个行政村、54个自然村,总人口4.7万。值此百业兴起、农工商融合的时代,年轻人多数南下北上去大都市打工,拖家带口的老、壮,也已改“天子籍耕、皇后亲蚕”的旧传统,或林果,或养殖,或就近去省城、县城经商。再不济,农活之余,也要开上自家的拖拉机或是小三轮,运煤贩菜,挣些外快,把日子过得活泼滋润。1988年,大营镇被河南省命名为“中州名镇”。1991年,又被河南省委、省政府授予“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先进单位”。矿藏主要有原煤、铝黏土、紫砂陶黏土、陶瓷黏土等。

    下行两公里,右岸有李文驿村,明代曾设驿站,管理驿站的人名叫李文,村随人名,称李文驿。下行经段寨、赵楼入张八桥镇,右岸有姚店铺村。宋时,村上设有窑货店。明、清两代设有递铺,姚与窑谐音,称姚店铺。

    下行段寨村,村东有水坝,存水万余立方米,波光潋滟,树色清和。

    下行龙泉寺村,寺始建于南北朝时北周大定元年(公元581年),时名玉皇寺。唐乾封二年至咸亨五年(公元667~674年),奉敕重修,更名龙泉寺,寺前有一眼大泉,四季常涌,状若龙口喷水,寺以泉名。唐代诗人孟郊留有《过龙泉寺精舍》:“亭午闻山钟,起行散愁疾。寻林采芝去,谷转松翠密。旁见精舍开,长廊饭僧毕。石渠流雪水,金子耀霜桔。”

    龙泉寺历经战火,屡废屡修。1952拆寺建房,1958年石碑尽数用于水利建设,寺院荡然无存,仅以村名传。此处有小水库,蓄水4万多立方米。除养鱼之外,浇地1000多亩。

    下行经小黄庄、栗庄至肖旗乡土桥铺。明清时设递铺,始称十里铺,后因当地人在净肠河上建桥,改称土桥铺。村南紧邻宝汝公路桥,上下有两处小水坝,存水都在万余立方米。

    下行500米,两源汇合。(曲令敏)

 

责任编辑:C006文章来源:平顶山新闻网 2007-08-21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