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汝瓷应选通风良好、干燥、清洁雅室之内摆置;
2. 汝窑器经过细心的养护及把玩之后,会出现独一无二的灵性,其蝉翼纹的变化更是每件都不同,这也是就造成了世上独此一件的局面,实为收藏之佳品;
3. 藏汝窑器不可长时间闲置,须于使用中,方可观赏其纹理与茶为一体的美学变化,有赏心悦目之功用;
4. 藏者可用心去感受汝窑的文化精髓;化泥土为永恒,口味极致美学典范。
汝瓷的基本鉴别方法
一、胎色:汝瓷胎质细腻,胎土中含有微量铜,迎光照看,微见红色,胎色灰中略带着黄色,俗称“香灰胎”,多见汝州蟒川严和店、大峪东沟,汝州文庙、清凉寺等窑址;汝州张公巷汝窑器,胎呈灰白色,比其他窑口的胎色稍白,是北宋官窑的主要特征。
二、釉色:汝瓷为宫廷垄断,制器不计成本,以玛瑙入釉,釉色呈天青、粉青、天蓝色较多,也有豆绿、青绿、月白、桔皮纹等釉色,釉面滋润柔和,纯净如玉,有明显酥油感觉,釉稍透亮,多呈乳浊或结晶状。用放大镜观察,可见到釉下寥若晨星的稀疏气泡,釉面抚之如绢,温润古朴,光亮莹润,釉如堆脂,素静典雅、色泽滋润纯正、纹片晶莹多变为主要特征。视之如碧峰翠色,有似玉非玉之美。釉中多布红晕,有的如晨日出海,有的似夕阳晚霞,有的似雨过天晴,有的如长虹悬空,世称“天青为贵,粉青为尚,天蓝弥足珍贵。”汝州张公巷汝瓷,釉呈天青、粉青,釉色滋润,手感如玉。有青如天 、面如玉、晨星稀的典型特征。
三、支钉:宋代宫廷用汝窑器物一般均采用满釉支烧,为了避免窑炉内杂质的污染,需用匣钵装好,并将器物用垫圈和支钉垫起,防止与匣钵粘连。高濂的《遵生八笺》说汝窑“底有芝麻细小挣针”。在器物底部可见细如芝麻状的支钉痕三、五、七个,六个支钉的很少,痕迹很浅,大小如粟米。张公巷的器物呈圆形支钉。蟒川严和店、大峪东沟一带汝窑器多无支钉痕,个别碗、套盒、凹足钵、洗、器盖等用垫饼支烧工艺。
四、器型:汝窑器有瓶、尊、盏托、碗、盘、洗、奁、水仙盆等日用器,少数还有堆花、印花等装饰,底部更有青花年号款,多是用刀笔刻画,和印花、模印等工艺。如:天青花草纹鹅颈瓶、粉青履莲盏托、天青莲花瓣深腹盂、天青牡丹花龙纹钵、莲花纹钵、辐射纹荷叶器座、辐射纹敛口花钵(藏河南),暗花双鱼盘(藏英国)。另外,在传世品的个别器物上还出现有文字。如:“奉华”二字多见于尊、瓶、碟之上。“蔡丙”、“宁”则是见于小碟与洗上。文字虽不是装饰,但仍提高了对器物的鉴赏意趣,其中“奉华”应是宋奉华宫的专用物。器形又分裹足、平底、三足、凹足、葵口、窄板沿和宽板沿诸种。盘分有裹足、凹足、平底、直口和荷花口数种。还有三足洗、弦纹尊(奁)、套盒、尊、方壶、圆壶等,还有为数不多的莲花器座、荷叶器座、镂孔器、鸟、龙等瓷塑工艺品。也用花、鸟、虫、鱼装饰来满足皇亲贵族们的闲情逸趣。
五、开片纹:汝瓷开片堪称一绝,开片的形成,开始时是器物于高温焙烧下产生的一种釉表缺陷,行话叫“崩釉”。汝窑的艺术匠师将这种难以控制的、千变万化的釉病,通过人为地操作转换为一种自然美妙的装饰,而且控制的恰到好处,可谓巧夺天工的绝活。釉面开片较细密,多呈斜裂开片,深浅相互交织叠错,象是银光闪闪的片片鱼鳞,或呈蝉翼纹状,给人以排列有序的层次感。釉中细小沙眼呈鱼子纹、芝麻花和蟹爪纹。并有典型的桔皮釉、冰片釉、茶叶沫,部分柳条纹状的开片是因手拉坯辘轳旋转时,使泥料分子排列结构朝一定方向而形成的现象。
汝瓷大事记
公元1086年既北宋哲宗元祐年,为汝窑初始生产时期。
(公元1107年—1109年)北宋大观年间,徽宗因定窑瓷器有“芒”(未上釉的地方)不便在宫中使用,遂在汝州设立官窑,专门烧制宫廷用瓷器。汝瓷名声大振,成为当时五大名窑之一,为汝窑鼎盛期。
1938至1941年(民国27年到30年),资本家李绍初在蟒川严和店汝窑旧址建窑试仿汝窑 ,亦未成功。
1952年,私人经营的严和店瓷厂经过改造成为集体经营,后又转为地方国营县办汝瓷厂(即汝州市汝瓷一厂),产品以粗瓷碗、盆为主,也兼烧瓷缸耐火砖等。
1953年6月,周恩来总理亲自指示:“发掘祖国文化遗产、恢复汝窑生产。”
1957年汝瓷厂郭遂师傅在马永杰、杨桂荣、孟祥泰、裴金榜、书记张全等的支持下,终于试制成功了汝瓷“豆绿釉”,产品质量达到了古代豆绿釉的标准。
1958年汝瓷厂郭遂等研制出汝瓷豆绿釉大型透花盆、洗字盘等产品,被陈列于北京人民大会堂 ,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赞扬。
1958年汝瓷研究第一人郭遂师傅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出席了全国群英会,并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刘少奇、周恩来的亲切接见。
1964年5月中旬,新西兰国际友人路易·艾黎来临汝参观汝瓷。先后查看了严和店汝窑遗址 及文化馆汝瓷珍藏。
1969年汝瓷产品首次参加广州商品交易会,所带200多件产品被外商购买一空,汝瓷声誉从此扬名海外。
1971年汝瓷产品在广州交易会上吸引了日本、新加坡、美国,西班牙、马来西亚等十七个国家客商的青睐。
1973年,广交会上参展的四箱160件豆绿釉产品,被外商抢购一空,当年开始批量生产出口。
1973年10月,临汝县汝瓷二厂开始兴建。后更名为临汝县工艺美术汝瓷厂。
1975年临汝县工艺美术汝瓷厂,职工扩充到300多名,增添了设备,主要生产碗、壶、酒瓶、工艺品等日用品。
1980年著名作家李准到临汝县调查研究,并参观了美术汝瓷厂。
1983年临汝县工艺美术汝瓷厂,全厂职工达到近千人,汝瓷生产初具规模。
1983年,汝瓷“天蓝釉”烧制成功。
1983年2月6日,河南省省长何竹康到临汝视察工作,参观工艺美术汝瓷厂。
1983年8月在临汝县工艺美术汝瓷厂召开了汝瓷“天蓝釉”鉴定会上,获得了全国24位著名陶瓷专家的一致称赞,无不称汝瓷之精美,达到了以假乱真的地步。全国8家报纸、中央广播电台、河南电台报导了这一消息。
1985年3月20日,以菽下薰为团长的日本播州访华团一行35人,拜会临汝县政府,参观风穴寺、工艺美术汝瓷厂。
1985年4月13日,以麦克博士为首的美国“中国古陶瓷考察团”一行19人,考察工艺美术汝瓷厂,并参观千年古刹风穴寺。
1985年10月21日,以伊藤光治为团长的日本全友会友好访中团一行19人,参观风穴寺、工艺美术汝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