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姓的起源主要有二:
一是出自姬姓,其始祖为周王的后人仲山甫,也有书上称他为仲山父。仲山甫是辅佐周宣王中兴的大臣,深受周王的器重。当时宣王的大臣尹吉甫曾作诗《民》来赞颂仲山甫的功绩,这首诗收录在《诗经》中。周宣王赐他封地于樊,所以他又被称为樊仲、樊穆仲。樊,也叫阳樊,在今河南省济源市西南,是樊姓的祖根所在。仲山甫的后裔遂以封地作为自己姓氏。周朝后期由于樊国为晋所灭,仲山甫的后裔子孙流落各地。自战国至西汉,樊姓有一支迁居到南阳唐河县湖阳一带,迅速繁衍成为南阳地区大姓。西汉末年,湖阳樊姓到樊重这一代成为当地有名的豪族。樊重是东汉光武帝刘秀的外祖父。东汉建立后,刘秀先后封樊宏、樊丹、樊寻、樊忠、樊茂五人为侯,并追封樊重为寿张敬侯。樊宏的长子樊精通儒学,授徒三千,时人称为樊侯学。到汉明帝永平年间,湖阳樊姓与外戚郭、阴、马姓掌握了东汉朝政大权,并称为“四大姓”。西晋永嘉年间湖阳樊姓宗族为避战乱南迁于淮南一带。湖阳樊姓樊宏的后人樊僧远,则举家迁于今江西庐江定居,为庐江樊姓的始迁祖。到隋唐的时候,湖阳樊姓樊宏的后人樊咏迁居到河中府河东县(今山西永济)。
另有湖阳樊姓后人樊思贤迁居于湖北江陵,为江陵樊姓始迁祖。宋元时期,樊姓子孙为避战乱,很多人由北方迁到浙江、江苏、安徽等地居住。到明清两代樊姓子孙或躲战乱,或旅居异乡,或做官外任而散播到南北各地,成为我国分布比较广泛的姓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