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南阳 >> 传统文艺 >> 文艺赏析 >> 浏览南阳

浅谈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之南阳板头曲

2014/7/30 16:26:01 点击数: 【字体:

    2006年国务院公布的我国第一批518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南阳板头曲”名列其中。这无疑是南阳文化界的一件盛事。河南是戏曲大省,共有曲种54个,其中以河南坠子、大调曲子最为出名。而仅南阳地区就有曲种20多个,当中最为著名且具有独特艺术魅力的当属中原音乐之魂——南阳板头曲。
   
    一 南阳板头曲的历史沿革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出师表》中诸葛亮的“躬耕”使人们认识了伏牛山下这座美丽的城市——南阳。南阳亦是全国闻名的“曲艺之乡”,素有“书山曲海”之美誉,其中板头曲音乐和江南丝竹、潮州音乐、山西音乐并称全国四大乐种。
        
    南阳板头曲是在大调曲子开板演唱之前演奏的器乐曲,所以被称为板头曲。“板头”一词初见于清乾隆二十七年《琵琶谱》,距今至少有300年的历史,它来源于南阳民间“老八板”的变体,也有的是曲剧的音乐唱腔发展而来。板式分为慢、快两种。慢板一板一眼,曲调多哀怨低沉;快板则多欢快流畅。由于清王朝对民间音乐的摒弃和压抑,使民间音乐的发展受到限制,大量板头曲谱没有被收录成帙,以至于到民国期间,曾流传在河南的板头曲仅剩下南阳地区的邓州、镇平、内乡、新野尚有余绪,其他地方都相继衰落,随着板头曲旋律、曲式的不断成熟以及艺人演奏水平的不断提高,到了清末,这种独特魅力的艺术形式逐渐发展成为独立的演奏曲目。因此,人们把板头曲看成是南阳特有的弦索乐曲。
        
   板头曲的内容有故事性的也有抒情性的,其中以抒情性的居多,如《寒鹊争梅》等。伴奏乐器起初主要有三弦、古筝、琵琶,后来又加入了京胡、洞箫、二胡等高弦乐器,成为既可独奏又可合奏的弦索乐曲,既可在开场前演奏也可在中场演奏。开场前演奏的板头曲其目的是为了活动乐师的手指、定琴弦,同时由于乡下演出没有固定的时间,观众通常是一个一个进场,而演出则是看观众的到场人数开始正式演出。所以在开场前演奏的板头曲也是为了吸引观众们的注意力,同时安抚早来的观众让大家进入戏曲美的意境;在中场演出的板头曲则是为了缓和演出的气氛,以防不同曲调的曲子转场以及演员替换时冷场。
        
    板头曲的乐曲多半源于古老器乐曲牌《八板》及其各种变体,同时广泛吸收河南曲子曲牌、唱腔及民间小调。代表性曲目有《天下大同》、《高山流水》、《新开板》、《陈杏元和番》、《打雁》、《赏秋》、《闺中怨》、《上楼》、《下楼》等。曲体大部分为68板体,结构严谨而又灵活多变。
      
      二 板头曲发展的现状
        
    板头曲刚开始流行时曾一度出现过兴盛的景象,由于当时清政府对民间音乐在最开始并没有限制其发展,而板头曲通俗、优美的旋律非常贴近当地群众的生活,因此在一段时间内这一曲种在当地很大范围内得到了很好的发展。新中国成立后板头曲在一段时间也曾受到广泛重视。1953年,著名古筝演奏家、板头曲传人曹东扶先生代表河南参加了全国第一届民间音乐舞蹈会演,板头曲的独特风格在音乐界引起强烈的反响。同年,部分板头曲经中央音乐学院民族音乐研究所整理出版。一代名家曹东扶先生传谱的筝曲《高山流水》、《苏武牧羊》更是传遍神州,远播海外。中国乐器表演课程(本科)教学大纲中的《闺中怨》、《高山流水》、《闹元宵》、《上楼》、《下楼》等都是板头曲曲谱。
        
    随着新中国的成立,经济的发展、改革的开放,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电视机、录音机逐渐进入人们的生活,各个城市甚至有些小镇都有了自己的影院,人们眼界的开阔使得其审美意识也发生了变化。而市场经济的发展,也使人们的物质生活得到了很大的改变,生活和娱乐方式也在经历着不同程度的变革,并逐渐远离了这一古老的文化生活方式。
 
    而以前的老曲友固然热爱这种土生土长的曲种,热爱这种伴随着他们成长给过他们欢乐的板头曲,却也无经济能力及多余的时间去组织演出或传承这种古老的艺术形式,只有在心中深埋一份“永远的挚爱,心酸的挚爱”。 随着大多数传人的去世,板头曲正面临凋敝失传的危机,甚至一些专业的曲艺研究者都不了解这种古老优秀的艺术形式,当然不可能使其得到很好的保护与传承。
        
    近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工作在世界范围内展开,我国的“非遗”保护工作亦得到了国家的大力支持,各地正积极开展各项排查、申报和保护工作。积极响应这一号召,南阳市政府对南阳地区“非遗”曲种的推广和保护,也做了一系列的工作。“板头曲”得以被重视,并加大了对它的宣传力度。2006年南阳市开展了“启动抢救曲艺文化遗产工程”,把抢救保护南阳板头曲列为其中重要的一项。不但组织专业人员对已有的优秀曲种进行收集、整理、录音、研究,同时深入民间挖掘最古老的板头曲传人的表演曲目,宣传保护并推出具有南阳品牌的板头曲,保护国家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提高全市人民对本土传统音乐的热爱,使其得到更大范围的传承。
        
    在民间有些艺人自发组织演出,以曲会友。如南阳邓州的曲协主席刘先锋,以及多年来致力于南阳板头曲研究的原南阳文化馆馆长李长溪同志。在当地高校、艺术院校的老师们也对这一乐种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写出了在艺术界很有影响的专门介绍板头曲的文章。板头曲成为高校的研究课题,使得它的历史、现状的研究更加深入、准确,使它在前景的研究上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
       
     三 对板头曲传承和发展的几点建议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的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们民族的文化瑰宝,使它得以很好的保护和传承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
        
    “非遗”的传承和保护是一项浩大的文化工程,要想从根本上使我们的文化遗产得到更好的传承,笔者以为,还需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第一,切实做好宣传工作。无论是做好普查工作还是做好保护传承工作,都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大力支持,因此,要加大宣传力度。电台、电视、报纸等公共传媒要增加对这方面的报道,让更多的人了解这项工作,支持保护传承工作。文化部门要把非遗保护的相关法规宣传到位,并充分利用宣传车、演出队等阵地让非遗宣传进社区、进村头。
       
     第二,通过设立代表作名录,命名民间艺术之乡和民间艺术家,建立民间艺术生态保护区等途径,使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保护。研究在传统文化特色鲜明、具有广泛群众基础的区域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利用的有效途径。建立科学有效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机制。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网站,打造民族民间艺术的形象、活动和品牌,普及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保护知识,培养群众的保护意识,努力形成全社会关心重视和支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良好氛围。
        
    第三,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在培养传统工艺行业传承人方面,除了鼓励师傅带徒弟外,还应采取社会力量举办各类专业技能培训班,职业院校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设置课程;建立科学有效的传承机制,对具有历史、文化、科学价值的濒危非物质文化遗产及重要的高龄民间文化传承人进行有效的抢救保护,扶持资助他们通过带徒传艺、举办相关传习班等形式培养新一代传人;与教育培训相结合,编写民间艺术乡土教材,在中小学、职业学校开设民间艺术课程;区(县、市)、乡要积极开展各种民族民间文艺汇演、比赛、展览、博览会和民间文化艺术节等活动;出版南阳市民族民间民俗文化丛书、光盘系列,开发生产具有民族民间文化特色的服饰、饮食、工艺品、纪念品等,建立一批民族民间文化产品的研究开发生产基地;扩展民族民间文化的传播途径,加大民族民间文化的宣传力度,让更多的民族民间文化面向群众、走上舞台,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元化文化需求。
        
    最后愿南阳板头曲的未来绽放出更加夺目的光彩。

    作者:何萍芳

责任编辑:C009文章来源:学园(2011年3月第5期)
0
下一条:没有了上一条:三弦书《孝子》的台前幕后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