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南阳 >> 传统文艺 >> 文艺赏析 >> 浏览南阳

大调曲子,曲剧之母音韵悠

2013/4/15 11:13:37 点击数: 【字体:


    本报记者 曾碧娟

  近日,在四川岳池主办的首届中国曲艺之乡·曲艺大赛暨曲艺论坛上,由我市西峡县艺术团创作演出的大调曲《农家溜》获金奖第一名。早在2008年,我市大调曲子就已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如今,南阳传统艺术又结硕果,再次验证了南阳曲艺在全国曲艺界中的分量。连日来,记者行走城区和乡间,看青年演员排练,听众位老师细数大调曲子的来龙去脉。

  大调渊源 曲剧之母

  位于市城区新华路的南阳市曲剧团,是大调曲子传承单位。

  微雨的深秋,曲剧团排练厅却并不寂寥。舞台下一角,三个女孩凝神聚气正在练唱,一位长者在用曲胡伴奏;舞台上几个小伙子一招一式练得投入——陪同记者的曲剧团副团长李明生告诉记者,拉曲胡的长者叫陈同振他是河南省惟一一位国家一级演奏员,目前正准备作为我市大调曲子伴奏传承人在上报申请中。

  剧团作曲董青海介绍,南阳大调曲子原称“鼓子曲”、“曲子”或“曲词”。它是在明清年间,以开封小曲为基础,吸收北方盛行的各种岔曲而形成的曲艺形式,类似豫北的“中州古词”,豫南的“丝弦道”,开封的“鼓词”。其音乐结构为曲牌连缀体,因每一连套形式常以“鼓子头”开始,“鼓子尾”收煞,故名鼓子曲。民国以后,各地大调曲子相继衰落,唯独南阳一支繁盛起来。所以近世有“南阳大调曲子”之称。 

  南阳大调曲子是曲剧声腔发展的基础堪称曲剧之母。曲剧团的老师很形象地将大调曲子向曲剧的发展分为“三步曲”进行解释。

  最初大调曲子是贵族的艺术,一般在茶楼或是富家堂会演出;后来在民间节日,以豫西跷曲的形式上街表演;随着更多的人喜闻乐见,最终走上戏曲舞台,以曲剧的形式为大众表演。

  大调新韵 曲艺荣光

  大调曲子现存曲牌160多种,曲目近1300个。取材十分广泛,有历史故事“三国”、“水浒”,有古典名著“红楼”、“西厢”以及民间传说《白蛇传》、《梁祝》等,也有以日常生活为题材的《安安送米》、《李豁子离婚》、《王大娘钉缸》等。上世纪50年代以后,新作品有《纸老虎再现原形》、《刘胡兰就义》、《二嫂买锄》等。 

  旧时大调曲多为自娱自乐,曲艺艺人多为流散演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影响较大的有曹东扶、郑耀亭、郝吾斋、赵殿臣、李文钏等。上世纪50年代后,有了曲艺组织,从那时起,大调曲子就多次赴省进京汇报演出,为河南曲艺争得了不少荣誉。大调曲子盛行的上世纪60年代中期,南阳有专业演员、伴奏员70余人。曲艺作家袁清岑、兰建堂、闫天民等,创作了一大批深为观众喜见的曲目。表演知名者有朱富庆、阎天民、张留长等。 

  传承有力 后续可喜

  曹刚林,西峡县曲剧表演艺术家,“岳池杯”首届中国曲艺之乡曲艺大赛第一名作品《农家溜》的词、曲作者,兼表演者之一。近日,记者在西峡见到了这位66岁的长者。

  曹刚林研究曲艺数十年,常年行走乡间,收集整理南阳的民俗艺术。据他介绍,南阳各县市区,以邓州大调曲子民间影响最为深厚。传统的演唱形式均为坐唱。后改以站唱,其后又出现了对唱、群唱及带有表演的弹唱形式,《农家溜》就是8人一起表演,歌颂新农村的弹唱形式。南阳大调曲子带妆演出自曹刚林始。

  大调曲子的传承延续老一辈功不可没。在市曲剧团记者看到了为黄天锡、阎天民、李长溪三位老人申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表格。

  目前陈同振、王中喜、刘秀源等艺术家既是大调曲子的主力演员 也是年轻一代的良师与明灯。

  在各县市区更有一群像曹刚林这样的曲艺人在坚守创新 默默奉献,为曲艺之乡南阳打造更辉煌的未来。【原标题:大调曲子,曲剧之母音韵悠】

 

责任编辑:C009文章来源:南阳日报 2011年9月30日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网 河洛大鼓网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河南农家乐网 中国旅游网 吴氏网 秦氏网 中华舒氏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福客民俗网 文化遗产网 秦腔戏曲网 中国晋剧艺术网 扬州扬剧网 梨园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