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河南-传奇“申之师”助楚王筑城千里(2)
2013/10/25 16:05:39 点击数:
【字体:大 中 小】
楚文王灭七国修长城
在尹彩春看来,这个人就是楚文王。
在楚国称霸的过程中,尹彩春认为有三个重大的转折点:第一个是周恒王十六年,楚熊通自立为武王,楚国开始有了自己的军队,建立起从属王权的文武兼备的统治集团,真正意义上的楚国开始形成。
第二个转折点是公元前689年武王之子文王继位后,迁都于郢,并于公元前688年跨汉水假道于邓,一口气灭掉南阳盆地七个国家,为楚国北扩创造了条件。
第三个转折点是楚成王开辟“方城之外”,然后穆王、庄王灭国40多个,饮马黄河,问鼎中原,第一次使楚国走向鼎盛。
在三个转折点中,其中第二个转折点对于楚国修建楚长城具有重要意义。楚国跨汉水南下,将直接威胁到已成春秋霸主的齐国的利益,楚国虽然逐渐强大起来,但还不能跟齐国抗衡,齐国随时可借周王室号令诸侯,征讨楚国。出于防御齐国征讨的目的,楚国修建长城,成为必然。
从人力与资源上来说,占领南阳盆地以后,楚国已经完全具备条件。南阳盆地向为富庶之地,楚国先后占领了申(今南阳市)、邓(今邓州)、谢(今南阳市与唐河间)、唐(今唐河)、吕(今镇平南)等七国,这些地区的农业发达,以铜、铁为主的矿产资源比较丰富,物阜民丰,为修建长城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因而,尹彩春认为,楚长城应该形成于公元前688年到之后的公元前678年间,可说是楚文王一手缔造的。
楚长城修建源自三苗城堡
楚文王怎么想到了修建长城这种防御工程?穿行在周家寨的密林城垣间,这个问题愈发显得神秘。
尹彩春说,楚长城的主体线路是在古城堡基础上,通过石墙或土墙对古道关隘的建设形成的。
楚人的先人为苗蛮部族中的三苗。在上古龙山文化时期,江汉地区生活着苗蛮部族集团,他们在转战流徙中于公元前3500年左右从周口出发,进入南阳盆地,然后才到达江汉平原。
龙山文化时期是一个由氏族制度向国家制度过渡的时期,这又是中原洪水泛滥的时期。根据文献资料显示,现在的京广线以东地区当时几乎全部是沼泽地,仅山西、陕西和河南的洛阳、南阳等地及湖北襄阳一带才是人类的活动区域。而这个区域正是尧、舜、禹华夏部族跟苗蛮部族的分割区,他们以伏牛山为界,北为华夏部族,南为苗蛮部族。
为了生存,两大部族在今河南南阳的西部、北部和东部进行连绵不断的战争。在公元前2500年左右的最后一次战争中,苗蛮部族被彻底打败。
苗蛮部族的居住地主要在丹江、唐河和白河流域,包括湖北西北地区,苗蛮各个部落这一时期已是一个个独立的酋邦或雏形国家,然后再组成部族联合体即苗蛮集团。在与华夏部族进行的几次决定生死存亡的大决战中,他们在边防线上修筑了一系列凭险据守的城堡,用来抵御华夏部族的进攻。这些城堡为夯土城或石城,为中国最早的城堡型防御设施,但还不是长城。
先人的这种做法,自然让急于自保的楚文王获得启示,他在楚国尚存城堡的基础上加以重修和扩建,并在城与城之间加修了诸多连接墙和关门,使之成为一个坚固的防御实体,这就形成了我们今天所看到的楚长城。
与先人城堡不同的是,楚文王的寨城基本呈带状分布,形状呈正方形或长方形,其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结构也比较复杂,与古道、关口和河口之间都有连接墙,防御功能更为完备和强大。
“申之师”成为修城主力
望着规模庞大的楚长城,很自然让人联想到,楚文王靠什么力量修建了如此庞大的工程?
几乎所有到过现场的专家都认为,楚长城并非依靠地方政府和家族势力修建,除了国家力量,没有任何人有此人力与财力。
研究中国长城修建史,可以发现修建长城的力量有三种:第一种是戍防军队,他们是修筑长城的主力;第二种是国家强征的民夫,他们是修筑长城的重要力量;第三种是发配充军的犯人,这些人只是修筑长城的补充力量。
那么,楚长城修筑过程中,主要依靠的是哪种力量呢?
楚长城研究专家艾廷和认为,楚长城修建同样主要依靠了军队,这支军队就是春秋时期著名的“申之师”。
在灭申之后,楚文王对申国贵族采用了招抚政策,任用申国被俘的很有名望的贵族代表彭仲爽为令尹,帮助管理原申国地盘,并在原申国组建强大的精锐部队“申之师”,由自己直接领导,帮助楚国攻城拔寨。
事实也证明,“申之师”的确作用巨大,经常令中原诸侯望而生畏,成为楚国问鼎中原的重要棋子。
艾廷和认为,在问鼎中原间隙,楚国利用“申之师”修建楚长城,是可信的。这是当时楚国所能利用的最可靠的力量。(李长需/文闫善良/图)
责任编辑:C006文章来源:东方今报 2009-0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