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南阳 >> 文化遗产 >> 文化遗产知识 >> 浏览南阳
精彩推荐
专题推荐
    没有记录!

唐河县厚重人文资源探源

2014/2/21 10:03:58 点击数: 【字体:


    如今,在汉江的最大支流唐河之滨,激起了一股强劲的文化洪流,汇集成了分外引人注目的“唐河文化现象”——唐河轨迹

    唐河县历史悠久,境内有多处仰韶、屈家岭文化遗存。城郊寨茨岗和湖阳影坑新石器时期遗址出土的石器、陶器表明,唐河一带具有黄河流域仰韶文化与江汉平原屈家岭文化互相融合的明显特征。

    唐河县夏、商时代为《禹贡》豫州之域,周为申、谢、唐、蓼国地。秦置湖阳县,属南阳郡。西汉、东汉和三国时为湖阳县(邑),属南阳郡。晋为棘阳县地,属义阳郡。南北朝时北魏于县境置钟离、襄城、陈阳、石马诸县,分别属南襄州、西淮安郡和襄城郡,今滨河办事处、文峰办事处为当时的襄城县治,以后历为州治、县治。隋朝境内为上马、湖阳2县,属舂陵郡。唐为泌阳县,先后属唐州、泌州。五代十国时,县属泌州。宋代属唐州。金沿宋制。元代废湖阳县入泌阳县仍属唐州。明清降唐州为唐县,属南阳府。民国13年改作为唐河县,属汝阳道,后属河南省第六行政督察区。1947—1948年境内设唐河(北)、唐南、唐西3县。1949年3月“三唐”合并为唐河县,属河南省南阳行政区。

    唐河县是古代京都长安、洛阳通向江汉平原的隘道要冲,物阜民丰,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周赧王十四年(前301年),齐、韩、魏三家联军在今唐河大败楚军。秦二世二年(前208年),刘邦率兵攻湖阳,据南阳,入武关,进军咸阳。新莽地皇年间,刘秀起兵新野,攻占湖阳。唐代黄巢起义军与官兵鏖战唐州,威逼京都。南宋名将岳飞及其部将王贵、张宪、董先多次在唐州大败金兵。绍定六年(1233年),宋将孟珙屯田唐州,以拒金兵。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贺龙率领的红二军团、徐向前率领的红四方面军、程子华率领的红25军转战于唐河。1939年“新唐事变”发生后,唐河军民数度与日军展开浴血战斗。1940年5月9日,国民革命军173师师长钟毅战死于苍台北丁湾的唐河河滩上。1945年10月,李先念率领的新四军五师、王树声率领的河南军区部队、王震率领的八路军359旅南下支队共6万余人进入桐柏山,组成中原军区,司令部驻湖阳南新店村。1947年11月,陈(赓)谢(富治)兵团解放唐河县城。1948年中共桐柏区委关于支前、土改等重要会议分别在湖阳和昝岗召开。
   
    历史名人

    唐河这块古老的土地孕育出一代代的杰出人物。汉光武帝刘秀的大将马武、光禄大夫樊宏皆生于湖阳。唐河历史上的文韬武略还有曲端、李坚、曹文衡、韩应琦等。近代和现代更是人才辈出,灿若群星,诸如革命烈士张星江、周邦彩,著名哲学家冯友兰、地质学家冯景兰、文学家冯沅君、诗人李季、考古学家徐旭生、园艺学家郭须静、植物生态学家曲仲湘、飞机机械师冯钟越、医学家杨慈云以及著名教授冯宗璞等。悠久的历史和重要的政治、军事地位,形成了全县众多的文物胜迹。唐河县城内的泗洲塔、文笔峰和文庙大成殿、桐河乡的棘阳关遗址、上屯乡的马武城遗址、湖阳镇的公主墓、白马堰、源潭镇的山陕会馆以及80年代在唐河城东修建的张星江烈士陵园等,展示了唐河的文化风貌和劳动人民的创造精神。

    马武字子张,南阳湖阳人,东汉开国功臣。光武和马武应当很早就相识,两人还是亲戚。马武的弟弟马毅是光武大姐刘黄的丈夫。这在正史中不见记载,但光武的大姐被封为湖阳长公主,应该跟老公的家乡有关。后来刘秀在河北平王郎时,更始皇帝任命马武为振威将军,跟从尚书令谢躬协助刘秀共击王郎。刘秀攻克邯郸后想解除谢躬的兵权,于是摆下鸿门宴,请谢躬和马武等人去置酒高会,想要乘机图谋谢躬,但由于当时马武就坐在谢躬身边,刘秀手下都不敢动手。于是刘秀单独与马武登丛台,从容对马武说:“吾得渔阳、上谷突骑,欲令将军将之,何如?”马武谦虚地说:“驽怯无方略。”刘秀对说:“将军久将习兵,岂与我掾史同哉!”(《后汉书?马武列传》)刘秀拉拢人才确实有一套,一下子能把自己最精锐的骑兵让马武统领,很让马武感激,此时马武已心归刘秀。

    姓氏文化

    唐河县6000多年的历史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在这悠久、厚重的历史文化长河中,以谢氏、廖氏、丁氏三姓为主的“姓氏文化”成为一颗璀璨的文化明珠,在国内外牵起了一段段寻根情缘。

    《诗经》大雅中的《嵩高》记载:约在公元前800年,周宣王下令让其舅申伯迁封到谢阳侯国之谢邑,以国为氏,从此谢邑改为申伯之国都,谢氏缘起。1986年,唐河县古谢邑考察小组对符合《嵩高》、《水经注》、《唐县志》等历史典籍记载的古谢邑遗址进行详细勘察,挖掘古城遗址面积1.25平方公里,发现了西周时期青铜器物18件、贵族玉饰5件,同时发掘一石碑,碑刻双龙围绕四字“式是南邦”,这是申伯迁封谢邑时,太师尹吉甫所作颂词,见于《诗经•大雅•嵩高》中“王命申伯,式是南邦”、“申伯番番,即入于谢”。《后汉书》、《资治通鉴》、《明嘉靖南阳府志校注》等书也记载有“谢城在县南,湖阳城北。自申迁此,申伯之都”。1987年,世界谢氏宗亲总会在唐河县苍台镇谢家庄古谢邑遗址建纪念碑一座,上题刻“公元前823年,周申伯封于此地,于邑于谢,谢姓缘起”。

    唐河县大河屯镇丁营村是韩国丁氏始祖丁德盛公的故里。据《唐帝列传•唐宪宗》、《登科记》、《丁氏谱谋》载:丁德盛(公元800~894年)号大阳君,唐代南阳大川里(今大河屯)人,为唐元和十年文科进土,历任太子宫说书、翰林院学士。后平蔡立功,封开国县伯,食邑700户。公元853年,出使新罗(今韩国),落籍押海郡,封号吴城君。至今1000多年,韩国丁氏姓已发展繁衍为豪门望族,人口近28万,人才济济,多有建树。研究人员在丁营村实地考察时,发现该村南部丁姓古墓177个,挖掘出大量秦砖汉瓦、瓷器和陶器碎片,皆为隋唐时期器物。这一切充分说明,自秦、汉、隋、唐以来,丁营一直是丁姓家族重要的聚居地。

    唐河县湖阳镇蕴涵着久远的历史,唐禹三代,湖阳为禹贡豫州疆域。周朝建立后,武王其弟伯廖封地于此,后代以伯廖之名为姓,廖姓缘起,廖国兴起。公元前701年,楚国强盛,次年征伐,随后灭廖。湖阳镇北廖山是历史的见证,她是廖国的根基,系着廖姓人的根脉。镇东200米的廖阳河畔留有古城墙遗迹,始建于春秋时期,原为纪念治水有功的廖王叔安。廖山山顶建廖山神祠,俗称廖王庙,历代多有修缮。

    红色文化

    唐河,革命的摇篮,红色的沃土。

    唐河人民富有革命斗争的光荣传统。新莽地皇二年(21年),赤眉军攻打湖阳唐子乡,杀戮豪绅。东汉中平年间,黄巾军在县境与官军屡次战斗,唐僖宗广明元年(880年),黄巢起义军攻克唐州。后晋天福二年(937年),毋乙率领的农民军攻占唐州。元至正十一年(1351年),王权率领的红巾军再破唐州。明崇祯十四年(1641年),李自成、张宪忠领导的农民军攻破县城,活捉署县事王深泽,三裂其尸。清咸丰、同治年间,唐河农民杨清汤等屡次率众配合捻军破县城、除恶霸、杀知县、毁监狱、开仓济贫。当洪秀全的太平军途经县境时,大批农民入伍西征。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在义和团运动的推动下,罗正杰等成立抗洋组织,捣毁县城天主教堂,驱赶帝国主义的“洋教士”。宣统年间,农民王振铎、宗大章、马天增等领导的农民暴动此起彼伏。民国初期,在白朗农民军的推动下,唐河农民进行了多次起义。在这些反压迫、反饥饿、争生存的革命斗争中,唐河人民勇于参加和配合。

    1919年“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开始在唐河传播。以黄火青为首的热血青年率先响应五四运动,举起了反帝反封建的大旗;在这里,诞生了宛属第一个共青团组织,建立了中原第一个革命新政权—唐河县苏维埃。土地革命战争时期,这里曾是鄂豫边革命斗争的策源地和指挥中心。解放战争时期,三军会师唐南山区,著名的中原突围,得到唐河人民的大力支持。李先念、王震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转战唐河,留下闪光的足迹。在建立新中国的斗争中,以张星江、吴寿青为代表的3000多名唐河人民的优秀儿女献出了宝贵生命,英烈们用壮丽青春,书写唐河现代革命史的不朽篇章!

    民俗文化

    唐河的民俗文化源远流长,民间艺术丰富多彩。已出土汉代画像石刻中的乐舞、田猎及其他艺术形象,反映了唐河古代民俗文化的发达。2009年,桐寨铺镇的旱船被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唐河的民俗文化有戏剧、典艺说唱、歌谣、民间武蹈、武术杂技、吹奏、打击音乐等门类,其中以戏剧规模最大,观众最多,活动最经常。传统节日期间,民间音乐、舞蹈表演团体活动活动于城镇及乡村。演出项目多为舞狮、抬阁、旱船、背装、云里马、锣鼓棚等。

    戏剧中的汉剧在全国属稀有剧种,起源于唐宋。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湖北省襄阳县双沟艺人张传方到湖阳张湾村科班传艺,汉剧由此传入唐河,很多民间艺人自发成立了民间的汉剧文艺团体。1985年,唐河县汉剧团成立,城郊乡北张湾村汉剧团全班人马被编进县汉剧团,剧团发展到70多人,排演了《四郎探母》、《界碑关》、《高堂洲》等十几个剧目,分别到南阳城区及方城、社旗、枣阳、桐柏等周边县市演出,受到了各地群众的热烈欢迎。除汉剧外,还有曲剧、豫剧、越调、卷戏、宛邦等剧种。

    新中国成立后,全县民俗文化事业得到了较快发展,县乡都成立文化机构,多数村办起了文化大院、新农村书屋,以全民健身为主的群众性文化活动普遍开展起来。

    宗教文化

    唐河县位居中原,历史上一直是南北经济、文化交汇之地,客观上给宗教传播提供了有利条件。不论是源于中国的道教,或是后来自外国传入的佛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各有不同程度的发展,使唐河成为全省乃至全国较有影响的宗教传播地区之一,在宗教史上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道教在唐河境内传播始于东汉。唐代,道教处于兴盛时期。大兴土木、兴建道观之风遍于境内城乡。明清时期,庙、庵、观、坛、寺等遍布全县村镇,其中较大者主要有城皇庙、天爷庙、玉仙庙、关帝庙、太山庙、玉皇庙、元帝庙、火神庙、老君庙、祖师庙、观音庙、奶奶庙等。庙宇多有主持,较大者均有道士举行诵经、拜忏、斋醮、放戒等活动。

    唐代,建湖阳清凉寺,宋绍圣三年(1096年),在县城建菩提寺,而后,大小佛寺遍布全县,僧尼日众,一所寺院多者百人以上,少者一二人。明末,全县主要寺院主要有房云寺、白马寺、苍台寺、茅草寺、少拜寺、清凉寺、龙泉寺、竹林寺、菩提寺、广佛寺等。泗洲塔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并被《全国名胜词典》收录。

    元至元十年(1273年),以回民为主的探马赤军在泌阳县(今唐河县)屯田,传入伊斯兰教。明清两代,外地回民来县经商者增多,信仰伊斯兰教者在其居住地建清真寺,进行集体宗教活动。民国二十九年,成立中国回教救国协会唐河县支会。伊斯兰教的信仰者均为回族人,居住比较集中的村庄有42个,以清真寺为中心的活动场所共9个。

    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天主教由南阳县勒岗传入。光绪十一年(1885年),意大利传教士安西满在今湖阳镇官庄村首建教堂。民国十二年,城关教堂神甫、意大利人梅岭南为便于传教,在教堂内办西满小学一所,两班学生共六十多人,梅任校长。建国后,天主教摆脱了外国教会的控制。

    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基督教传入,该教派系较多。建国前除耶稣家庭、真耶稣教会、自立会外,均受外国教会控制。1985年,开始筹建基督教“三自”(自传、自养、自治)爱国委员会。

    文化遗迹

    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先民们在这片土地上,在落后的生产条件下,辛勤劳作,繁衍生息,艰难地从事着推动社会进步和创造人类文明的活动,留下了无数宝贵的物质文化遗产。

    唐河县民间流传的“唐河八大景”和“唐河八小景”就是其中的代表。

    关于“唐河八大景”的最早记述无从考究,但在《清乾隆52年县志校注》卷一《地舆志》“古迹”篇中就附有“竹林晚翠、龟井寒泉、紫玉龙渊、泌桥飞雪、黄池映月、石摩柱天、莲花捧佛、古塔凌烟”之名。可见八大景的流传还会更早些。民间流传的“唐河八小景”指周勃墓(又名飞来土,位于北城墙内侧)、景阳钟(又名自来钟,重一千五百斤,上铸有"淳熙年造" )、金钩挂玉瓶、唐柏、宋榆、南泉(又名杜家泉,流浪可供万人饮用)、公龙撵母龙、文笔峰。

    唐河境内的寨茨岗遗址、湖阳遗址、许河遗址、回龙寺遗址见证着黄河流域仰韶文化与江汉平原屈家岭文化的互相融合;古城盖遗址、古济阳城、马武城遗址、汉垱遗址、棘阳关遗址见证着唐河汉代的辉煌;无数宝贵的物质文化遗产不仅展示了古唐洲特有的文化内涵,见证着唐河大地以及唐河城池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文化积淀和源远流长的文化传统,还蕴含着浓郁的乡土情结。

    6000多年过去了,唐河城历经劫难,不少的文化古迹被毁。但是石柱山的松涛,大尖山的蝉鸣,铁旗杆的风声,普化讲寺的香火,小桥畔的倒映,寥山脚下的波涛,泗州塔上的宋砖,千年银杏树中的鸟语,在喧闹的现代都市中,会勾起你一份幽幽思古之情,送给你一缕慰藉,带给你吉祥和安宁。【原标题:唐河县厚重人文资源探源】
责任编辑:C009文章来源:唐河县信息中心 2012-04-01
0
下一条:没有了上一条:山陕会馆柱础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