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南阳 >> 名人名家 >> 书画鉴赏与收藏 >> 浏览南阳

岑参“诗化”西域史

2014/12/9 13:41:36 点击数: 【字体:

    唐代诗人岑参两次入疆,所著西域诗篇甚多,其价值不囿于文学一途,也进入了历史学、史地学的研究视野。野泽俊敬曾勾勒出岑参笔下的 “玉门故关、赤亭、火山、西州、银山、焉耆、铁门、龙泉(汉轮台)、安西、热海”、“玉门关、瓜州(安西)、伊州、轮台、阴山”等路线,涵括了唐代西域的重要地理节点。严耕望考察河陇碛西道路时,将岑参诗中记录的西北行程作为重要参考:“唐人行旅所经之能详考者,莫过于玄奘与岑参。”岑参西域诗的写实固然与作者亲历边疆、从军塞外的经历有关,同时也是其西域诗的史学特质所决定的。
 
  诗化的历史实录
 
  与同时期唐诗中“天山、阴山、瀚海、大漠”等西域意象不同,岑参西域诗中的地名多是实指。《天山雪歌》、《银山碛西馆》所录“银山、银山馆、银山峡”,《新唐书·地理四》云“西州交河郡……二百二十里至银山碛,四十里至焉耆界吕光馆。”再如《火山云歌送别》中的“赤亭口”,在《新唐书·地理四》中有:“伊州伊吾郡……百九十里至赤亭守捉,与伊西路合。”《吐鲁番出土文书》多册中也都录有“赤亭、赤亭坊、赤亭馆、赤亭镇、赤亭烽”。这使岑参诗看上去更像是诗化了的记行之作。
 
  地名的真实性还不足以彰显其诗的史地学特征,更重要的这些地名往往以路线方式组合起来。如《经火山》、《银山碛西馆》、《早发焉耆怀终南别业》、《题铁门关楼》、《宿铁西关馆》、《安西馆中思长安》,组成了西州至安西的行程线。《武威送刘单判官赴安西行营便呈高开府》中的热海(蒲昌海)—铁门(铁门关)—火山(火焰山),昆仑—蒲昌(罗布泊)—楼兰(罗布泊西北岸)—交河(吐鲁番)—赤亭(七克台)又构成了丝绸之路北道。诗题可看做纪行组诗,但具体到诗中涉及的地理名称也依照路线的先后次序出现,可以看出诗人在文学想象的同时,也重视真实记录历史。正因如此,岑参西域诗才拥有了史学实录性。
 
  需提醒的是,岑诗的真实记录仍是建立在诗歌的艺术加工上的,其中也有作者的主观创造成分,试举 “轮台”为例。《元和郡县图志·陇右道下》云:“轮台县,长安二年置。”《旧唐书·地理志三·陇右道》云:“轮台,取汉轮台为名。”唐在今乌鲁木齐附近设置过轮台县,与汉代轮台重名,岑参诗中的“轮台”究竟何指,曾引发众多学者争论,其结论有“米泉”、“乌拉泊古城”、“昌吉”、“吉木萨尔”等,未有定谳。这正是过于强调岑诗的写实性,忽略了诗歌文学性的结果。在《登北庭北楼呈幕中诸公》中,岑参自叙喜好“轮台”的原因:“尝读《西域传》,汉家得轮台。”《汉书·张骞李广利列传》记载李广利伐大宛,攻打轮台:“至轮台,轮台不下,攻数日,屠之。”足见汉家得“轮台”不易。唐代诗人多有报国封侯的宏愿,岑参远赴西域,也是如此。不论是《送李副使赴碛西官军》中的“知君惯度祁连城,岂能愁见轮台月……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还是《临洮泛舟,赵仙舟自北庭罢使还京》中的“白发轮台使,边功竟不成”,应都与功业相关,不指实际地名,代指建功立业的场所。
 
  文学细节中的历史真实
 
  岑参西域诗在记录地名的同时,还描述了自然地理风貌。其《经火山》有:“我来严冬时,山下多炎风。人马尽汗流,孰知造化功。”今天吐鲁番冬季平均温度大约是零下8摄氏度。学界普遍认为唐代的气温较今略高,但仍不足以造成炎风、汗流。对此,学者考证认为,8世纪上半叶,新疆哈密大南湖至鄯善沙尔湖间,存在煤炭自燃带。地下煤炭一燃烧,很难熄灭。岑参自附近路过,人马汗流是符合实际情况的,诗中细节为我们提供了一幅直观的历史画面。
 
  同样是奇景的 “热海”就值得商榷了。岑诗《热海行送崔侍御还京》作于天宝十三载 (754),《新唐书·地理志下》对“热海”的位置有详细记录,指位于碎叶城与怛罗斯城北的高山湖泊伊塞克湖(今吉尔吉斯境内),唐时称 “大清池”。《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说明了“热海”得名之由:“清池亦云热海,见其对凌山不冻,故得此名,其水未必温也。”
 
  “热海”就是“不冻湖”,湖水盐分大,冬季不易结冰,《大唐西域记》注 “大清池”云:“或名热海,有谓咸海。”水尚且不温,何谈沸热?岑诗描述的景象与实情差距很大:“侧闻阴山胡儿语,西头热海水如煮。海上众鸟不敢飞,中有鲤鱼长且肥。岸旁青草常不歇,空中白雪遥旋灭。蒸沙烁石燃虏云,沸浪炎波煎汉月。”
 
  天宝十载,高仙芝兵败怛罗斯,唐中央政府已失去了对葱岭以西的控制能力,岑参此后亲历伊塞克湖地区颇为困难。因此,诗中首句就表明“热海”情况是“侧闻”而来,真实性自然不足。但诗后半部又说:“阴火潜烧天地炉,何事偏烘西一隅?势吞月窟侵太白,气连赤坂通单于。送君一醉天山郭,正见夕阳海边落。柏台霜威寒逼人,热海炎气为之薄。”似乎又确实在“热海”边送别。
 
  解决这个矛盾,还是要将诗歌的艺术真实和历史事实结合起来讨论。诗的前半段所描述的热海,是艺术加工,既然是来自胡儿的传闻,表明作者未至“西头热海”(伊塞克湖)。真正的送别之地,是诗中的“月窟”。《献封大夫破播仙凯歌六章》其二:“官军西出过楼兰,营幕傍临月窟寒。蒲海晓霜凝马尾,葱山夜雪扑旌竿。”“月窟”的位置很明白,即楼兰南部的蒲昌海。《汉书·西域传》:“蒲昌海,一名盐泽者也。”与伊塞克湖一样,蒲昌海也是高盐分的“不冻湖”。
 
  蒲昌海是丝绸之路北道的一站,处在中央王朝的管理下,在这里送使者东归,符合逻辑。岑参夸大西头热海的描述,为后文铺垫:“何事偏烘西一隅?”暗喻天宝十载后西域的局面,而主兵事的“太白”金星说明战事或会影响到蒲昌海地区,但只要朝廷御史仍在边疆巡查,则“炎气”可降,战火可熄。
 
    岑参西域诗是唐代西域历史地理的侧写,也是研究西北史地的重要资料。通过对岑诗中历史地名的考辨,有利于我们还原天宝年间封常清统领安西、北庭的重要历史事件。在岑参西域诗中构建史学和文学的双重分析视角,会为研究拓展出新的视域。作者:夏国强
 
    作者单位:新疆师范大学文学院暨西域文史研究中心

责任编辑:C009文章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04-23)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网 中国国家艺术网 庆阳民俗文化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