淅川县民俗之丧葬
2016/9/30 11:35:11 点击数:
【字体:大 中 小】
旧时淅川,人寿终后,家人要给死者口中放置方孔铜钱,俗谓“噙口钱’;接着用清水净身,剃发(男),穿寿衣(穿单不穿双,忌红色) ;然后停放堂屋正中,用火纸遮脸,同时向亲属报丧。死者嫡系亲属披麻戴孝,布鞋全蒙上白布(近亲只蒙一半、孙辈不再蒙布),亲朋前来吊丧,亲属跪拜还扎。已出嫁的妇女接到报丧后,要立即奔丧。在农村,走到村边即嚎啕大哭,边走边哭直至灵前。
入殓时,棺内放草木灰、石灰、木炭等,头枕土瓦(九重、厚坡一带死者枕鸡型枕头),然后将尸体置于棺中。三天后封棺(也有七天或更长时间)出殡。出殡前,死者家属要向村里青壮年叩头,请求帮助。此时,不论与死者有无间隙或自己有无事情,一般不会谢绝.出殡前天夜晚,家属到当地土地庙焚香烧纸,谓之“报庙”。出殡时,孝子(一般是死者长子)先摔老盆(灵前化纸用的瓦盆),肩扛用柳木做成的“引魂幡”,随棺木后由人搀扶边哭边走,再后是鼓乐和手执哀杖的送丧行列。不论远近,都要歇三次。至墓地,孝子托棺置于墓穴,拢土,引魂幡插于脚后,跪拜,安葬完毕。入土后连续三天(有的七天)傍晚,家属到墓地焚烧柴草,谓之“捂火”。三天后,灵台修起,丧礼完毕。
丧后三年,子女要“守孝”。其间,不出远门,不盖房屋,不着红绿不办嫁娶,年节只贴紫纸白字对联等等。至于显贵豪富之家,更是隆礼厚葬,除上述程序外,还有设道场,请僧侣诵经念佛,超度亡灵;延请当地名士举行祭典(俗为“行礼”),哀伤悼念。繁文缛节,不一而足。入殓时,口含珠玉,手握金银;入葬前请人看风水、定墓穴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丧礼大简。一般只有亲属戴孝,其余只佩黑纱。国家干部职工,一般多由单位主持召开追悼会后入葬。
责任编辑:C006文章来源:印象河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