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江宁区吉山铁矿内,突然出现了一片古建筑群。这并非仿古建筑,而是货真价实的老古董——整片建筑都是从江西拆运而来,在这里异地复建。由于这片古建筑没有任何规划审批手续,被城管部门认定为违建,要求限期拆除。
无论现代建筑或古代建筑复建,都需要规划审批,取得合法手续,否则就是违建,理应叫停拆除。不过,是否取得审批只是程序问题,老宅子“搬家”到底是保护还是灾难,才是应该关注的焦点。近年来,学术界和收藏界对此争论不断,但无论支持者或反对者,都认同原地保护才是保护古建筑的最优选择。支持异地重建的专家学者,只是视之为权宜之举,是现实条件下唯一可行的选择。
古建筑收藏家赵文龙讲过一个故事,他在安徽农村收旧家具时,眼见一栋两百年历史的老屋倒塌,所有构件被拆散拍卖,长达12米的银杏木主梁被农民切割瓜分,一切烟消云散。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在新农村建设和土地流转中,最先被推倒破坏的就是古建筑,类似上面的情景在大江南北上演着。古建筑收藏家购买、迁移和重建民间老宅,或许动机不一,保护措施未必尽善尽美,可如果没有他们,大部分老宅早已彻底湮灭。
然而,包容异地重建,肯定民间收藏家的努力和贡献,并不意味着这就是老宅子的最好归宿。古建筑保护与一般的古玩文物保护有明显区别,首先是其体量庞大,包括屋墙、家具、门窗、牌坊、拴马桩等等构件,无法像小物件一样束之高阁,必须整体保护,妥善维护。收藏家们保护文物、传承文化的热情可以理解,但古建筑异地重建是一项技术含量非常高的工作,需要大量的资金和知识储备,民间人士常常心有余而力不足。
其次,古建筑承载的历史文化信息丰富,包括周边的地理堪舆、气候生态、人文风貌,如果与原有环境割裂开来,古建筑蕴含的信息就不完整了,价值也会大打折扣。辟如将一座徽派民居搬到北京去,或在上海复建一个北京四合院,都会显得突兀和不伦不类。因此,保护古建筑并非单纯保护老房子,而是保护一个原生态的社会环境。异地重建的古建筑,一旦运作不当,很容易画虎不成反类犬,变成景点而非古迹文物。
归根结底,古建筑保护是国力的体现。近年来国家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上做了大量工作,也大力推动了古建筑的保护。目前,江西、安徽等地正在开展古建筑登记、编号工作,严格控制买卖行为,严禁跨省买卖。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老宅同样难离故土,在原生态环境下对古建筑进行修缮维护,并进行文旅、非遗项目的综合开发,才是符合文保理念和科学发展观的最佳方案。
为了历史和文化的延续,社会各界应该达成共识,形成合力。原地保护古建筑,民间收藏家同样可以发挥作用,只要保护好老宅子的文化基因,遵循修旧如旧等工艺规范,保护和开发的机制、方式尽可以多元多样,做更多的探索创新。让更多的老建筑与人发生关系,与地域文化发生关系,才能在传承中体现它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