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虞帖》
《上虞帖》为王羲之写给亲友的一通草书手札,系唐代摹本,因帖中有“今在上虞”之句而得名。《上虞帖》中较多运用中锋运笔,体式超逸,灵动绰约,法度森严。不少字中尚可见章草余韵,但与章草相比,笔画中隶篆意渐失,字体间连贯流畅,体现出在前人基础上的创新,为王羲之中年以后的草书风貌。
作为上海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上虞帖》还有一段离奇经历,它最初被定为赝品,直到1975年经谢稚柳鉴定,又经上海博物馆科学实验室用软X光透拍,显现出南唐内府的收藏印“内合同印”朱印和“集贤院御书印”墨印,据此断定该《上虞帖》为唐摹本。此帖由严桂荣修复,使用了“火烧法”古书画装裱与修复方式,使帖色深褐、纸本破碎、有18处损坏的唐摹本重现光彩。
西周大克鼎
大克鼎为西周孝王时期文物,高93.1厘米,口径75.6厘米,重201.5千克。大克鼎是西周非常重要的青铜器之一,在清代末年就号称“海内三宝”,另外二宝是大盂鼎和毛公鼎。
大克鼎腹内壁铸长铭文二十八行二百九十字,内容分为两段,第一段为做器者膳夫克用美辞颂扬文祖师华父辅佐周室的功绩,第二段记录周王任命克为膳夫后,给他赏赐了许多奴隶、田地,是研究我国西周奴隶制度的重要史料。
大克鼎是清光绪年间在陕西扶风县法门寺窖藏出土,后为清代著名收藏家潘祖荫所收藏,大盂鼎也是潘氏藏品。抗战时,日本侵略者曾多次来潘家搜寻二鼎,潘氏后人潘达于将鼎深埋宅中,躲过了这次劫难。
新中国成立之初,潘达于将大克鼎和大盂鼎捐赠给上海博物馆,后大盂鼎入藏中国历史博物馆,大克鼎成为上博重要的“镇馆之宝”。
《高逸图》
《高逸图》为《竹林七贤图》残卷,“竹林七贤”是魏晋时期七位名士,此卷仅剩其中四人。经考证,从右至左分别为浩然洒脱的山涛、手持如意的王戎、捧杯回首的刘伶和挥动麈尾的阮籍。四人坐于花毯之上,形态、表情各不相同,四位童子侍立其旁,配合不同器物,人物个性特征被刻画得惟妙惟肖。
这幅画的构图和上世纪六十年代南京出土的南朝砖画竹林七贤非常相似,技法上,唐代画家孙位在继承顾恺之行云流水的风格基础上更为成熟,线条圆润流畅,人物造型细致生动,设色鲜艳典雅。
《柳鸦芦雁图卷》
《柳鸦芦雁图卷》作者为宋徽宗赵佶,此作分为前后两段,前段绘有四只栖息于柳树树根、枝头的白头鸦;后段绘有四只在芦苇旁临水而饮的大雁,鸦、雁神态各异,生趣盎然。前人提出,该画前半段为宋徽宗亲笔,后半段很可能是当时画院画师代笔。
此图生动体现了宋徽宗花鸟画的拙朴风格,他的画不像宫廷画师工笔重彩,面面俱到,有相当的写意成分。柳条为非常饱满的中锋用笔,从中可见宋徽宗本人的书法功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