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建兰
6月22日,距离我国第一个跨国申遗项目“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申遗成功整整一周年。一年来,陕西省新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汉长安城未央宫遗址、唐长安城大明宫遗址、大雁塔、小雁塔、兴教寺塔、彬县大佛寺石窟、张骞墓7处文化遗产点,给当地民众生活带来哪些影响?陕西省在保护、利用文化遗产方面采取哪些措施?
文化活动丰富,游客大增
位于陕西西安荐福寺内的小雁塔始建于唐代,现存13层,是西安博物院主要游览景点之一。据西安博物院研究部负责人樵卫新介绍,小雁塔成功申遗后,带来的显著变化是游客数量的激增。据陕西省文物局统计,2014年,小雁塔的游客接待总量为105.6万人,其中,申遗成功一个月后,短短半年时间小雁塔游客数量就达到60.6万人,比上年同期增长34%。
“申遗工作使张骞墓园本体得到有效保护。墓园扩建、大殿和连廊绿化遮蔽工程使墓园面积扩展到36亩,纪念馆东区和西区土地整治和种植绿化达1.8万余平方米。同时完成了城固县城通往张骞墓2.1公里的道路整修。”陕西省汉中市城固县张骞纪念馆相关负责人表示,申遗成功后的张骞墓游客数量成倍增加。据陕西省文物局统计,张骞墓申遗成功前一年的游客量仅为4.9万人,申遗成功后一年达到10.2万人,增长率为110%。
国内不少景区成为世界文化遗产后,门票价格随之上涨,陕西这7处文化遗产点,目前除小雁塔(登塔除外)、汉长安城未央宫遗址免费外,其他各景点虽收取门票,但都没有涨价的考虑和计划。“申遗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保护文化遗产,而不是为了给涨价找借口,丝绸之路申遗成功后,更值得我们思考的是,如何才能保护和传承这条线路上所蕴藏的文化传统与传统文化。”陕西省文物局副局长周魁英说。
一年来,围绕主题展览、主题日系列活动、青少年教育活动等,陕西7处文化遗产点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结合春节、上元节、上巳节、端午节、腊八节等传统节日,举办常态性的文艺演出2500余场、群众性文化活动500余场。这些活动拉近了文化遗产与民众之间的距离,提升了文化遗产的影响力,调动了广大群众保护文化遗产的积极性。
遗产保护成果,全民共享
端午节小长假期间,前来西安小雁塔游玩的外地游客王先生本想请个导游,却发现小雁塔景区覆盖有无线网络。在工作人员的帮助下,他给自己的手机安装了西安博物院的“易观导览”客户端,根据自动语音导览讲解器的引导,轻松游完了整个景区。
为实现文化遗产保护成果的全民共享,陕西省积极运用新型科技手段,加强文化遗产的观赏性和可读性。除了“易观导览”系统,唐长安城大明宫遗址公园还通过实物展示、互动游戏、多媒体演示、实地模拟发掘等形式,向参观者全方位展示唐大明宫的规模、格局、建筑艺术,解读大明宫考古过程和科研成果。
“申遗最终是为了更好地保护文化遗产。”周魁英说,为了保护遗产本体的真实性和完整性,陕西7处文化遗产点一年来不断完善文物保护、陈列展示、环境整治、监测管理等基础工作,提升文化遗产的保护管理水平。如小雁塔景区的工作人员时刻对小雁塔的地质沉降、周边环境和游客流量等指标进行监测,同时将每天的游客接待量控制在3000人左右,并要求同一时间攀登小雁塔的游客不超过30人。
在充分借鉴遗产监测数据的基础上,汉长安城未央宫遗址先后完成未央宫遗址、明光宫遗址区域内共约780万平方米考古勘探工作。目前,未央宫区域已探明地下遗址160余处,除去窑址、道路之外,其他建筑基址130余处,现已完成50余处覆土保护和地面仿土坯砖包砌标识展示,约占总数的40%。
文物保护工作,提档升级
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统计资料显示,陕西省现有各类文物点49058处,文物点密度之大、数量之多,均居全国首位。截至目前,陕西省已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35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811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3000多处。
“申遗成功后,我们对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有了新的认识,最大的转变就是从被动准备转变为主动规划。”周魁英说,2014年,以丝绸之路申遗为契机,陕西省专门制定了《陕西省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规划》,对陕西省重要文化遗产进行了梳理,重点遴选出包括黄帝陵、石峁遗址、汉唐帝陵等14处60个能够代表中华文明、具有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潜力的遗产点,并按照世界遗产的理念和标准,确定下一步申遗工作的目标、内容和重点,从管理、技术、研究、展示等方面全面推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最终实现以世界遗产标准为要求的常态化保护管理模式,开创陕西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新局面。
目前,陕西省的丝绸之路拓展项目、党家村古建筑群、西安明清城墙、统万城遗址4个项目成功列入新修改的《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其中,党家村古建筑群与山西丁村古建筑群联合申报山陕古民居项目;西安城墙与国内其他城墙联合申报中国明清城墙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