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岭洞房经》参加2013年台州文化礼堂礼仪大赛获一等奖 陈海旭 摄
温岭举办草帽编织大赛 黄晓慧 摄
邵银燕
传统文化是城市的灵魂和根脉。近年来,被誉为“曙光首照地,东海好望角”的浙江省温岭市,不断加快传统文化保护和传承步伐,通过挖掘价值、融入保护、教育普及等方法,扎实推进非遗在社会、农村、校园保护的进程,取得了明显成效。
挖掘传播非遗,彰显本土文化魅力
2004年至2008年,温岭市先后进行了民族民间艺术资源普查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共普查出非遗项目千余项。截至2014年底,共拥有国家级项目2项,省级10项,台州市级37项,温岭市级138项。代表性传承人国家级1人,省级3人,台州市级9人,温岭市级63人;省级各类非遗基地6个。
出版非遗书籍,广泛传播本土文化成果。温岭市在完成普查汇编的基础上,2012年完成了《温岭记忆——温岭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介绍》、《温岭民间文学》、《温岭民间音乐》、《温岭民间工艺美术与传统技艺》四本普查系列丛书以及《温岭大奏鼓》的编写和出版工作;2015年即将完成出版《温岭方言俗语》、《温岭民间习俗》和《石塘七夕习俗》,既分门别类又全方位地展示了温岭非遗精髓,填补了该方面的空白,为温岭本土文化留下了宝贵财富,在台州各县(市)中名列前茅。
凭借平台载体,大力宣传本土文化业绩。目前,全市各镇(街道)共建有石文化博物馆、草编工艺展示馆、王氏大花灯展示馆等传统文化专题馆和综合馆13个。2014年,温岭市文化部门通过和企业合作,在千禧阳光文化创意园区建立了350平方米的温岭市非遗展示馆,展陈宣传了台州市级以上非遗项目。同时,通过网站、微信、刊物等平台,宣传展示温岭市非遗的保护工作成果,并通过微信有奖活动、《温岭日报》“太平遗韵”专题栏目等,扩大了温岭非遗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加强宣传展示,努力弘扬本土文化。近年来,国家级非遗项目大奏鼓参加省级表演10余次,根据大奏鼓创编的舞蹈类节目相继获省级金奖5个、银奖3个。从2013年开始,温岭组织一年一度的文博会,其中传统技艺、传统美术、传统食品加工等成为温岭传统文化展示的新亮点,受到市民好评。近年来,温岭海洋剪纸群体在国内大赛中频频获奖,彰显了温岭非遗的影响力。2014年,温岭市的8件非遗作品参加“中国梦想·美丽浙江”全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手工艺主题创作展,其中草编和根雕作品分别获得二等奖、三等奖。非遗传承人陈祥来入选文化部、财政部主办的文化产业创意人才扶持计划,作品获优秀创意奖。
融入保护非遗,打造美丽乡村
2013年以来,温岭市积极抓好“区域、礼堂、项目”三个重点,通过“整体化保护、基地化建设、示范化传承”三种手段,积极助推美丽乡村建设。2015年,被台州市推荐参加第三届浙江省美丽乡村建设现场会进行典型经验交流。
从区域特色着眼,注重乡村非遗整体化保护。石塘镇是浙江省民族民间艺术之乡,拥有2个国家级、3个省级、12个地市级非遗项目,具有闽南和本地等多种文化形态,是温岭传统文化中一笔宝贵的财富。2014年,温岭市文广新局委托浙江师范大学非遗研究基地完成了《石塘文化生态保护区总体规划》,标志着温岭市非遗保护已经从静态、单体保护时代走入动态、整体保护阶段。同时,温岭市还重点扶持台州民间艺术之乡——石桥头镇,积极帮助上王村打造王氏花灯展示馆和乡土文化教育基地,帮助中扇村建立灯彩展示长廊,帮助后台门村强化八蛮灯舞传承活动,通过一村一品、一村多品的传统特色文化挖掘,将该区域建设成美丽乡村人文风景线。2013年,温岭市还积极承办浙江省传统七夕体验活动和浙江省传统节日保护发展座谈会,石塘镇“石塘七夕习俗”、泽国镇“泽国三月三迎神赛会”被列入第二批浙江省级传统节日保护基地名单。
从礼堂资源着手,注重乡村非遗基地化建设。自浙江省文化礼堂启动建设以来,温岭市共建成并验收合格42个文化礼堂。温岭市文广新局在文化礼堂建设中,突出做好历史、传统、民俗、特色文化的融入,还通过“基地签约传承”方式扶持发展当地传统文化,下拨资金38万元,共提升、培育、对接11个文化礼堂。如在里箬村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景区(民俗旅游村) 建立了“百年鼓舞”“七夕祈福”“海洋花开”三个非遗专题展示厅,于春节期间开放并举办传承活动,每天参观人数超过千人。城南镇江绾恢复举办了隆重的孔庙祭祀仪式,温峤琛山文化礼堂专门编排了非遗节目并巡回演出,坞根坑潘文化礼堂扩大了灰雕培训项目,石桥头中扇文化礼堂建立了灯彩展示长廊。目前,国家级非遗项目石塘七夕习俗(小人节)传统节日祭祀祈福仪式、省级非遗《温岭洞房经》也正着手在文化礼堂中予以挖掘恢复,为文化礼堂营造传统文化生态化环境奠定了基础。
从重点项目着力,注重乡村非遗示范化传承。温岭通过抓团队、抓演出培养国家级项目。在大奏鼓发源地里箬村,利用休渔期培养原生态团队。2014年,该团队先后在村部所在地或附近海滩广场举办大奏鼓表演活动6场,先后登上温岭市文化遗产日、传统文化展演等舞台。同年,温岭市还在石塘镇苍岙村举办了“百年鼓舞·传承梦想”大奏鼓展演,157位演员分别代表各基地,展示大奏鼓传承成效,吸引千余名群众前来观赏。其次,温岭市通过制定规划,科学合理有序保护省级项目。2013年制定了8个省级项目五年保护规划,两年来共划拨专项资金28万元,先后拍摄了系列专题片在各级电视台播放,制作发放了《太平遗韵》手册,制作展板巡回展示,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目前,三月三庙会恢复了传统的天皇花鼓表演;草编帽技艺300个编织者成功挑战大世界基尼斯纪录,并建立了草编帽展示馆,和学校合作编写了校园教材;《温岭洞房经》2013年获台州市第八届农民文化节民俗表演一等奖;王氏花灯2015年元宵又一次精彩亮相。
教育传承非遗,培育家乡人文情怀
近年来,温岭市文化和教育部门不断联合开展非遗教育传承活动,共建立了省级非遗教学传承基地1个、台州市级非遗教学传承基地7个。2013年,温岭市文保中心被评为浙江省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普及活动先进集体。
通过签约校园传承基地,顺利开展非遗传承工作。2012年3月,在温岭市职业技校举行了“温岭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揭牌仪式,通过努力,该校顺利升级为省级非遗教学传承基地。近年来,温岭市以签约传承基地为抓手,顺利开展重点项目的教学传承,和市职技校签订了“大奏鼓”“民间锣鼓”“温岭道情”“排街”“滩簧”5个项目传承协议,和太平职业高中、职业中专、石塘小学、技工学校分别签订了“滩簧”“蓝印花布”“根雕”等项目传承协议,均顺利完成工作目标。
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营造热爱非遗的良好氛围。“文化遗产日”非遗宣传展示已经成为温岭文化活动品牌。2012年至今,温岭先后举办了剪纸与米塑技艺传承活动、温岭中小学生零距离体验历史文化遗产系列活动、文化遗产日展演、温岭市中小学生民间故事大赛等系列活动。特别是2014年春节期间,温岭文化、教育部门和千禧阳光联合举办的“指尖上的春节”学生体验传统年俗活动,与同时举办的中小学生寻访温岭民间年俗摄影展活动,受到学生和家长的热烈欢迎。
通过宣传激励机制,激发非遗共享共建的热情。近年来,温岭市文化和教育部门开展了良好的沟通和合作,为传统文化的共享共建带来了良好的前景。2015年文化遗产日,温岭市文化、教育部门将继续携手举办校园非遗传承大赛,通过激励机制,让传承人进校园面对面辅导学生表演,和学校老师共同进行编创,届时,传承和创新将成为大赛的新亮点。同时,温岭市还将开展非遗校本教材评比,以实现非遗教育在校园的长效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