甬 文
黄古林草席,曾名“宁席”“甬席”“明席”,手工编织而成,因产于浙东水乡古村——黄古林而得名。受气候、土壤与自然环境等客观条件限制,编席用的席草以黄古林一带所种植的品种质量最好。黄古林草席的主要品种有麻筋席、纱筋席和软筋席,尤以白麻筋席迭面平直、编织紧密、硬朗挺括、吸汗力强而著称于世。据明代宝庆《四明志》记载,早在唐朝,黄古林草席已作为特产远销外地。至宋代,草席生产已具相当规模,黄古林成为全国草席的主要生产基地与贸易集散地,产品远销东南亚。至清嘉庆年间,全宁波开设大小草席销售店23家,且在全国设多家席店,据不完全统计,年产草席逾100万条。
草席的手工制作工艺较复杂,有备料、搓麻筋、编织、修边和排席等环节,道道工序环环紧扣。所需的主要原料席草,须于头年的10月至11月种到田里,次年7月收割、翻晒后备用。编织必须以两人为一组,一个人坐在席机的正面,进行压扣,另一人坐在席机侧面叉草,这是黄古林草席有异于其他各地的独特制法。两人做到动作流畅、配合默契,往往需要经过多年的合作。即使像这样的熟练工,一幅1.8米宽的草席,也要8个小时才能完成。
黄古林草席技艺传承是集体传承、户户承续。上世纪90年代以前,鄞西一带素有家家织席的传统,一般农户人家孩子在七八岁时就跟随父母开始织席,耳濡目染,从简单的操作逐渐到独自操作,可以说人人都会。但是,由于手工织席业劳动强度大,收入微薄,年轻人不愿意继续从事此行当,目前草席手工编织人员年龄大都在60岁以上,最大的已80多岁,且人员数量在逐年减少,传承人青黄不接,技艺濒临失传。
为了保护传统的手工编织技艺,宁波市鄞州区将古林草席编织列入重点保护项目,2010年报送并被列入浙江省非遗项目。古林镇的仲一村被确定为黄古林草席编织技艺传承基地,村里80岁高龄的编织能手袁阿兰和60岁的郑仁菊为代表性传承人。古林镇中学还在2004年成立了校本课程开发领导小组,编制了《古林市场草席编织》教材并向学生授课。2012年,由黄古林草制品有限公司出资建造了面积2000平方米的黄古林草席博物馆,免费向市民开放。仲一村于2013年在村里建立了黄古林草席编织室、陈列室,收集了村民此前用过的编织工具,记载了传统的编织技艺,使手工草席编织技艺有望代代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