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新闻资讯 >> 外省 >> 浏览文章

文化遗产千秋传承 保护弘扬万代受益——安徽省文物保护利用工作巡礼

2015/6/4 16:36:02 点击数: 【字体:

文化遗产千秋传承 保护弘扬万代受益——安徽省文物保护利用工作巡礼

 歙县棠樾石牌坊群

文化遗产千秋传承 保护弘扬万代受益——安徽省文物保护利用工作巡礼

凤阳县明皇陵石刻

文化遗产千秋传承 保护弘扬万代受益——安徽省文物保护利用工作巡礼

 闻悟菊 寿县古城墙东门
 

    安徽历史文化悠久,文物品类齐全、内涵丰富、特色鲜明,有不可移动文物25005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30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708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3000多处。黄山、皖南古村落西递和宏村、大运河安徽段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亳州、寿县、歙县、安庆、绩溪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安徽有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27个,中国传统村落111个,中国历史文化街区1个,省级历史文化名城9座,省级名镇名村37个,省级传统村落228个,省级历史文化街区8个,国有馆藏文物75万余件,各类博物馆、纪念馆177家。

    筚路蓝缕,安徽文物工作成绩斐然

    近年来,安徽文物工作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推进文物保护利用和传承发展,文物事业进入加快发展的新时期。

    (一)重点文物项目加快实施

    大运河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14年6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8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国大运河项目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安徽通济渠柳孜段、柳孜运河桥梁遗址、通济渠泗县段3处点段名列其中。

    国家文物保护样板工程加快推进。2013年,徽州区呈坎村和泾县黄田村被确定为国家文物保护样板工程(全国共3处),一期呈坎村5处、黄田村7处维修工程项目基本完工。二期、三期43处古建筑维修和展示工程正在加快实施。

    国保、省保集中成片传统村落整体保护利用工程启动实施。安徽省入选中国传统村落111个,24个列入国家文物局270个国保、省保集中成片传统村落整体保护利用工程项目实施名单,数量居全国第四;徽州区呈坎村3个村落列入2014年首批国家文物局51个国保、省保集中成片传统村落整体保护利用项目。文物保护工程总体方案已获国家文物局批复,各项整治、保护工作积极推进。省文物局、黟县西递镇代表分别在国家文物局召开的会议上发言。

    国家考古遗址公园项目扎实开展。2013年12月,含山县凌家滩考古遗址公园、凤阳县明中都皇故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入选第二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立项名单,列入省政府2014年重点工作启动实施,现正扎实推进。

    (二)博物馆的公共服务日益提升,事业加快发展

    省政府将博物馆建设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列入省政府对各市政府的目标绩效考核,全省博物馆建设力度不断加大。全省177家博物馆、纪念馆中,国有128家,非国有49家。为推动博物馆公共服务体制机制创新,突破行政区划和体制分割,遴选67家国有博物馆、10家非国有博物馆,于2014年5月成立安徽省博物馆陈列展览联盟。联盟统筹谋划全省展览陈列品牌活动,实现资源共享,丰富基层馆展览内容,加强人员培训交流,从整体上提升了安徽博物馆展陈水平。2014年,全省博物馆有基本陈列285个,临时展览545个,免费参观人数1823万,其中青少年观众825万。

    (三)文物法治建设持续推进

    安徽文物立法工作在全国起步较早。1989年,省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文物保护法实施办法》。1997年,《安徽省皖南古民居保护条例》经省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1998年施行,这是我国第一个关于古民居保护管理的单项文物法规,在全国产生了广泛影响。黄山、宣城等有关市县加强地方规章的配套工作,如黄山市先后出台了《黄山市古民居保护暂行办法》、《黄山市古民居认领保护利用暂行办法》等。

    2003年,省政府以“省长令”出台《安徽省建设工程文物保护规定》,是全国第一部关于建设工程中文物保护的政府规章,对妥善处理文物保护和基本建设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2013年,省人大将凌家滩遗址保护列入立法调研,启动《安徽省凌家滩遗址保护条例》起草工作,可望今年提交省人大常委会审议。

    (四)文物保护基础不断夯实

    安徽高质量完成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三普”文物全部登记建档、公布名录。在此基础上,申报新增国保单位74处,省保单位252处,新增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000多处。按照“四有”要求,加强文物行政执法,强化安全监管,排除重点文保单位重大险情。扎实推进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共调查收藏单位3万多处,初步统计文物数量75万余件(套)。

    (五)文物保护成果惠及民生

    合理利用文物资源,大力发展文物旅游和相关产业,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古村落古民居和各类文物保护单位已成为当地发展旅游经济的重要资源。世界文化遗产西递、宏村年旅游接待量已超230万人次。泾县新四军军部旧址纪念馆等20处文保单位纳入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独山革命旧址群等20处文保单位和安徽博物院等50家博物馆(纪念馆)列入国家级和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开展“文化遗产进校园”“鉴宝江淮行”“百万青少年走进博物馆”等系列活动,宣传文物保护法律法规,积极培育和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014年3月,全国首家省级好人馆——安徽好人馆在安徽博物院老馆开馆,生动展现了829位入选“中国好人榜”的安徽好人事迹。

    展望未来,安徽文物保护利用前景广阔

    (一)实施六大重点工程,在盘活文物资源上取得新突破

    一是古村落古民居保护利用工程。扎实推进古村落古民居保护维修示范工程试点,国保、省保集中成片传统村落整体保护利用工作,探索合理利用有效形式,打造古村落古民居保护利用新样板。二是大遗址保护展示工程。加快实施含山县凌家滩、凤阳县明中都皇故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工程,实现安徽省考古遗址公园建设“零”的突破。三是国有可移动文物普查工程。做到应查尽查、应录尽录,建立档案和名录,按时完成普查任务。四是博物馆展陈提升工程。深化博物馆免费开放,大力提升展陈思想内容和形式、讲解水平、服务能力,推出“贾而好儒 家国天下——古代徽州文化展览”,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五是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程。围绕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重点做好泾县新四军军部旧址、淮南市日寇侵华罪证遗址等抗战文物的维修保护、展陈提升。抓好“江淮烽火——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展”以及相关纪念活动。六是世界遗产保护利用工程。深化、细化大运河通济渠柳孜遗址和泗县段遗产区保护、展示利用、环境整治工程方案,做到遗址本体保护、环境景观保护、合理开发利用相结合,建立文化遗产监测平台,确保遗产安全。

    (二)坚持服务为本,在提升博物馆公共服务上取得新突破

    一是以绩效考评为手段,强化博物馆管理。严格按照《博物馆条例》要求,运用好博物馆运行评估、年度检查和安徽省《博物馆纪念馆免费开放绩效考评办法》等考评机制,提升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二是以博物馆陈列展览联盟为依托,精心组织系列活动。全力打造国家文物局重点展览,推出一批原创展览,举办一批特色展览,引进一批精品展览。三是以讲解服务为重点,提升博物馆社会服务能力。

    (三)着眼长远,在夯实文物基础工作上取得新突破

    一是配合做好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与修订。根据国家文物局和省人大常委会、省政府工作部署,配合做好《文物保护法》修改,《文物保护法实施办法》、《皖南古民居保护条例》修订,《凌家滩遗址保护管理条例》、《安徽省非国有博物馆管理办法》制定等工作。二是确保文物安全。健全文物安全责任体系、安全监管与执法机构,严格履行监督职责和巡查责任。实施全省文物保护单位、博物馆风险防范达标工程建设,切实提升安全防范能力和水平。三是加强人才队伍建设。通过项目承担、课题研究等多种方式,加强文博系统领军型、科技型、技能型、管理型人才培养。



责任编辑:M005文章来源:中国文化报
0
相关信息
精彩展示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网 中国国家艺术网 庆阳民俗文化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