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的biang字
安徽的zéi字
王智(左)为清华大学文字专家赵丽明介绍biang字
在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国家图书馆和中国民族图书馆近日主办的“我们的文字——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文字书写与传播”专题展览中,来自陕西特色小吃biang biang面中的biang字,第一次走进了国家图书馆(国家典籍博物馆),这也是biang字首次在如此高规格的展览中进行展示。这次biang字一出江湖,不仅立即引来国内专家、学者及少数民族地区文化工作者的兴趣,还意外地找到了远在安徽的一个“小兄弟”。
陕西biang字进京引关注
本次展览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新年大展,以代表性传承人和工艺大师们现场活态演示、展品陈列、图文展示和影像展示相结合的形式进行立体展示,这是中国各民族文字书法以及文字书写和传播相关的传说、技艺、美术等多门类的非遗项目首次欢聚一堂。近日,展览专程邀请西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副主任王智赴京担任讲解。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与保护过程中,中华文字在民间的传承常常被人们忽略,其中蕴含的价值也难以被人们认可。“其实,在民间文字会诞生很多有趣的故事、传说、口诀、歌谣,几乎是又一座民间文学的宝库,极具价值,但长期以来,很少有人去专门关注和挖掘这些。”这次展览就是对中华文字在民间传承的一次集中梳理,以文字的谱系为横向脉络,以文字的书写、传播、应用和传承等命题为拓展,分为世界的文字、中国的文字、文字的书写与传播、文字与传统文化、文字的传承等部分进行展示,其中包含着大量鲜为人知的口述历史。
“一点上了天,黄河两道弯,八字大张口,工字往里走;你也幺(扭),我也幺(扭),中间夹个言篓篓;你也长,我也长,中间夹个马大王;月字旁,心字底,留个钩担挂麻糖;坐上车车逛咸阳。”biang字不光相貌笔画非常复杂,这则口诀也备受来自藏族、蒙族等少数民族书法家、及京城高校学者的关注,大家学着biang字的写法,同时也向王智了解陕西文字的习俗。尤其是陕西剪纸艺人王宁、左其诚的biangbiang面剪纸,在展览中更是引起了参观者的极大兴趣。
安徽有个字是biang小兄弟
值得一提的是,biang字这次一亮相,竟然找到了自己的同胞“小兄弟”。安徽吴山铁字传承人陶仁志看到biang字的窗花之后,立即表示他会念这个字,这个字念“zéi”。陶仁志说,他小时候在安徽农村见过一个类似biang的字,那个字也有专门的歌谣:“山字头,言字腰,两边放个绞丝绞,左一长。右一长,心做底,月做旁,搭个栏杆晒衣裳,包老爷坐在山头上”。
王智认为,这是一个和biang字相关的姊妹字,当地念“zéi”,宝盖头和山子头写法很像,坐车旁和“包”字也近似。安徽合肥是包公的老家,让“包老爷坐在山头”,表达了当地人对包公的怀念。可惜的是,如今这个字在合肥当地已经很少有人知道了,导致了zéi字未能流传开来的遗憾。相反,biang字虽然是一个最复杂的民间组合字,但却因一道陕西常见美食biangbiang面而广泛流传,还拥有不同版本歌谣和传说,可以说是陕西民间文化符号。
国家派员来陕拍文字元素
记者昨日了解到,国家文化部非遗司还委派国家图书馆,组织了一支中国记忆项目资源建设摄制组来到陕西,拍摄了大量陕西文字元素带回北京收入“国库”。其中,以仓颉造字传说为核心的白水仓颉祭祀、洛南仓颉传说、长安仓颉造字台、碑林仓颉庙碑刻、蔡伦造纸传说、南北朝才女苏蕙的回文诗、廉政剪纸诗字纹窗花、皮影、华县填字游戏等与文字有关的老习俗、老物件、老故事都被收入其中。
王智认为,陕西作为文化发祥地、文字发祥地,陕西文化的深厚底蕴正是文字当中体现出来,文字中丰富的民俗文化,更是体现了民众的创造与智慧。
文/图 记者职茵 实习生程鲁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