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新闻资讯 >> 外省 >> 浏览文章

土族盘绣:开启商品化探索之路

2014/9/28 10:43:24 点击数: 【字体:

土族盘绣:开启商品化探索之路

李发秀

土族盘绣:开启商品化探索之路

土族盘绣 如意莲花
 

    院子里拉了几道麻绳,上面搭满了新娘的手艺,金边毡帽,绣花的腰带、枕头、头巾、荷包……婚礼上种种的喧嚣热闹都笼罩在这一片五彩斑斓之中。土族女儿在婚礼上用这样的摆针线仪式来展现自己的针线女工,以此为婆家获得巧媳妇好福气的好口彩。摆出来的新嫁衣包含了头饰、服装、鞋袜、佩戴饰物,是土族女孩从七八岁开始学习的手艺结晶,她们为之倾注了青春和心血。在炫目的五光十色中,引人注目的是传统的土族花袖衫,一件彩虹袖的嫁衣可谓是土族盘绣技艺的集中体现。

    在衣襟、衣领、衣兜间,七彩丝线盘旋往复,织就满眼的光彩夺目。在图案花纹的选择上,期盼金玉满堂、富贵长久的“富贵不断头”是不可少的,充满吉祥喜庆寓意的神仙魁子也会在衣衫中现身。七彩太阳花、石榴花、太极图、五瓣梅、云纹、菱形也都在恰如其分的地方熠熠生辉。土族盘绣还有一个与众不同之处,那就是不用绷架,并使用两根色彩相同的线,一作盘线,一作缝线。土族姑娘左手拿布料,右手拿针,上针盘,下针缝,一针二线,虽费工费料,但成品厚实华丽,经久耐用。

    也许不少人认为,只要摆针线、摆嫁妆的传统婚俗还在,这项技艺就会代代相传,然而事实并非如此。这项传统的民间技艺也曾面临着大多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共同命运:后继乏人。老一辈的盘绣能手大多年事已高,还有不少人已经谢世。大多数土族年轻妇女只掌握了较简单的刺绣技术,土族盘绣面临着失传的危险。

    家住青海省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的李发秀,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土族盘绣的代表性传承人,她切实地感受到生活习俗的改变给土族盘绣带来的冲击。村子里很多35岁以上的土族女子还会这门手艺,但技法精湛、能做出精美绣品的人已寥寥无几。在年轻人看来,土族盘绣工艺复杂、耗时长,一条传统的绣花腰带有十几个图案,绣完要七八个月,用这个时间去做其他工作更能带来经济收益。在村子里,婚礼上用来“摆针线”的衣物大多让自己的母亲和上年纪的亲戚来代劳,而且众多土族年轻人越来越追捧穿婚纱的西式婚礼,土族盘绣赖以存在的民俗基石正在松动。

    面对这样的局面,李发秀觉得传统技艺并非无药可救。随着政府和民间合力发掘、传承、抢救土族盘绣的工作不断推进,李发秀和当地政府也为这门古老技艺开出了一剂药方:在原汁原味保留传统技艺的同时,促使土族盘绣走向市场化、商品化。

    李发秀尝试从各个角度对土族盘绣进行创新:在图案设计上,将其融入时代元素和标志性事件,为土族盘绣带来新鲜气息;在品类开拓上,以香包、荷包、挂件实用性的种类为主,同时将盘绣的底料从传统的黑棉布换成织锦缎,使盘绣更美观,提升市场接受度;在销售渠道上,除了顾客上门、电话定制,她还开设了专门销售土族盘绣的淘宝网店,被群山环绕的小村庄开始接受电子商务这个新事物;在传承发展上,当地文化部门支持李发秀在村子里定期开设培训班,主要培训对象锁定在30岁至40岁的妇女,让她们在这里能够得到进一步的技艺“深造”。有了这些努力,李发秀原本焦急的心逐渐安稳起来,她说,几年来已培训了1500人次,依靠这门传统的手艺,土族妇女能在农闲时节人均增收4000元。她相信,这项深植于传统的技艺虽在经历变迁,但终究会于风雨后见彩虹。


责任编辑:M005文章来源:中国文化报(2014-09-28)
0
相关信息
精彩展示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网 中国国家艺术网 庆阳民俗文化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