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新闻资讯 >> 外省 >> 浏览文章

老河口市博物馆楚简“病愈回家”

2014/8/15 17:26:18 点击数: 【字体:

老河口市博物馆楚简“病愈回家”
湖北江陵九店东周墓出土的楚简

    作为我国古代重要的记事工具,竹简起源于西周,在春秋战国时期被广泛使用。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考古工作者在先秦楚国故地——今河南南部及湖北、湖南境内出土了大量战国竹简。据不完全统计,迄今发现的简册有30多批,共载10万字以上。其中湖北荆门包山楚简、河南信阳楚简等都闻名海内外。

    近日,湖北省老河口市博物馆馆藏战国楚简经荆州市文物保护中心3年多修复,现已安全回馆。这批珍贵楚简的修复技术、保存状况,以及楚简内容研究的新进展引人关注。

    24枚楚简重拾生机

    1992年,老河口市“霸王坟”古墓群一、二号墓出土了一批珍贵的战国时期漆木器和24枚竹简。漆木器基本都经过了保护修复,部分被鉴定为国家珍贵文物。但同期出土的具有较高文物及学术价值的竹简,由于修复标准高、难度大,只得长期在密封环境下保存。

    老河口市博物馆保管部主任艾志刚说:“这批竹简刚出土时大部分保存比较完整,色彩光洁如新,是鄂西北乃至全省都少见的珍品。出土后,竹简被浸泡在蒸馏水中存置于库房,随着时间流逝,损害情况也日益严重。多年来,老河口市博物馆一直与国内多家文物保护中心联系,尝试共同开展竹简保护修复项目,最终在2011年与荆州市文物保护中心达成合作协议。现在,经过专家3年多的修复,竹筒终于得以‘重见天日’。”

    艾志刚介绍,这24枚竹简为遣册,即随葬器物清单。其中一号墓出土的纪年简十分珍贵,内容为“周客南公□五逅楚之岁夏栾之月癸酉之日”。大意是墓主人为周的使臣,出使楚地患病而亡,简中还记载了墓主人下葬的具体时间。该竹简的成功修复,为研究墓葬主人的身份地位、当时楚国的社会形态以及与周王室的关系提供了重要资料。

    据艾志刚介绍,目前,这批竹简已运回到了博物馆库房中,在恒温恒湿的条件下保存。

    脱色脱水是简牍修复关键

    此次楚简修复项目的负责人、荆州文物保护中心副主任、研究员方北松介绍,这批楚简刚送来时颜色比较暗淡,字也不太清晰,由于出土前长期埋藏在地下,处于饱水状态且完全与空气隔绝,所以能够保存至今。然而,相对含水量较高的竹简受到水中盐分、微生物等物质的损害,虽然表面看起来比较完整,然而内部腐朽情况已相当严重。

    据方北松介绍,针对这些脆弱而珍贵竹简的修复难题,首先是对竹简进行小心细致的清洗,其次进行脱色处理、脱水处理,最后对其进行包装,同时还要着手档案的收集和整理工作。经过修复,这24枚楚简上的字迹现已清晰可见。

    “脱色和脱水两个步骤是修复工作的重点与难点。此次脱色使用的是‘连二亚硫酸钠脱色法’,即运用一定配比量的化学材料褪去竹简上的黑色。脱水要更为小心,直接脱水会导致竹简因骤然失去水分而变形,因此修复者先用乙醇置换简牍里的水分,再用化学试剂十六醇把简牍里的乙醇置换掉,就可在不变形的前提下完成脱水工作。”方北松说,这两种修复方法是该中心研发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保护方法,目前在国内已被广泛使用于饱水简牍保护中。

    据了解,至今荆州文物保护中心共修复14万余枚简牍,参与了包括荆门郭店楚简、湖南湘西里耶秦简、长沙走马楼三国吴简等在内的众多简牍修复项目。脱色后的简牍呈米黄色,脱水后的简牍收缩率低、字迹清晰、保存方便,该中心已修复的饱水简牍占全国出土饱水简牍总量的70%以上。

    为研究工作奠定基础

    楚简的成功修复为进一步研究其内涵奠定了基础。据了解,湖北省出土的楚简大多为丧葬文书和卜筮祷祠记录,在楚文字、楚史、丧葬与卜筮制度研究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武汉大学历史学院院长、简帛研究中心主任陈伟表示,对老河口市博物馆馆藏楚简内涵的研究包含在该中心教授李天虹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湖北出土未刊布楚简(五种)集成研究”之中。该项研究2010年立项,拟于2015年结项,现研究工作已基本完成。项目是对上世纪70年代以来湖北江陵藤店、老河口市安岗、江陵红光砖瓦厂、江夏丁家咀、荆门严仓獾子冢5批考古发掘出土而尚未正式刊布的800余枚楚简进行集中整理研究。

    “楚简研究不仅大大推进了对楚文字以及整个古文字的认知,而且让我们对于楚人、楚国的历史有了许多前所未知的了解。比如包山楚简反映的文书制度、政区建置和司法制度仅在楚简中有体现。此外,通过研究,也使我们对于先秦典籍的早期面貌及其流传情形有了全新的认识,比如在郭店竹书中,我们读到战国中期的《老子》和《礼记》中的《缁衣》以及孔子的一些名句,还包含了《性自命出》、《六德》等传世文献中已不复可见的儒家文献。甚至有学者赞叹,解读楚简可能能够改写中国古代学术史。”陈伟说。


责任编辑:M005文章来源:中国文化报(2014-08-15)
0
相关信息
精彩展示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网 中国国家艺术网 庆阳民俗文化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