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新闻资讯 >> 外省 >> 浏览文章

四川多方协力 共推非遗传承

2014/6/24 10:39:35 点击数: 【字体:

 

  第九个文化遗产日期间,四川省文化厅等各级文化系统相继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活动,内容丰富多样,受众广泛,显示了四川非遗巨大的发展潜力。近年来,四川省委、省政府和地方各级党委、政府十分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在文化部的指导下,秉持“传承珍贵文脉,守护精神家园”的信念,切实履行政府责任,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方针,不断强化落实各项政策措施、组织措施、工作措施,求真务实,扎实推进,使四川非遗保护工作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和阶段性成果。

四川多方协力 共推非遗传承
  
命名“两基地”暨非遗保护座谈会现场

  在城镇化进程中,四川省非遗保护工作者不甘居人后,勇于担负起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文化的多样性、保护四川文化符号和文化基因的重担。这既是四川省非遗保护工作者面临的挑战,更是他们的历史责任和使命,同样,这不仅是政府的责任,也是传承人和社会的责任。

四川多方协力 共推非遗传承
 
6月16日,四川非遗主题网站“记忆四川”正式开通

  政府搭台挑起保护重担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四川省文化厅在实际工作中,充分认识到非遗文化的深厚内涵,及时有效地将非遗保护工作纳入政府工作层面,成立非遗保护队伍,加快立法进程,加大财政投入。目前,四川建立起省、市、县三级非遗保护工作机构和工作队伍,已有7个市州设立了非遗处(科),有9个市州成立了有独立编制的非遗保护中心。凉山、阿坝、甘孜3个民族自治州已先后出台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各级政府对非遗保护事业的财政投入逐年增加,至2013年省级非遗保护专项经费已增加到每年1700万元。

  有了好的“演员”,还要有好的 “舞台”,非遗传承与发展离不开展示平台。近年来,四川各地充分利用文化遗产日、国际非遗节以及世博会、中国非遗生产性保护成果大展、中国非遗博览会等重大文化节会、会展活动,组织非遗项目和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参与各类对内、对外文化交流活动,大力宣传、展示四川独具特色和魅力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保护成果。

  在“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工作原则指导下,全省各地充分利用当地非遗资源,在不破坏非遗传统文化精神的前提下,结合本地各类节庆活动和非遗民俗活动,创新举办了自贡国际恐龙灯会、成都都江堰放水节、凉山彝族火把节、绵竹年画节等丰富多彩、各具特色的重大非遗活动,丰富活跃了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提升了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极大地促进了当地文化旅游和经济的发展。

  随着各级平台的搭建和逐步完善,四川的非遗工作不断取得新成果。从2007年至今,四川已连续成功举办了四届非遗节。2013年举办的第四届非遗节共开展九大类300多项交流、展示、展演、展销活动,107个国家(地区)的代表、1000多个非遗项目、380多万游客和市民参与了各项节会活动,直接拉动社会消费42亿元,增进了民众对非遗的认识和热爱,激发了传承的自觉性和责任感,扩大了国际交流与合作。随着国际非遗节永久落户四川成都,非遗节已成为四川一张耀眼的文化名片。

  近日,文化部公布了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名单。加上第一批入围的基地,四川目前已有7个国家级、23个省级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在非遗生产性保护方面走在全国第一方阵。四川新建了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成都蜀锦织绣博物馆、绵竹年画博物馆、青神竹编博物馆、北川非遗展示中心等一大批各具特色的非遗博物馆、民俗博物馆。全省命名125个非遗展示中心、传习所,使之成为宣传展示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窗口,成为非遗传承的重要载体和平台。

  传承人坚守文化传承创新

  传承人在非遗传承保护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没有他们,一项项古趣盎然的非遗项目将无以为继。他们承担着国家级、省级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传承保护责任,具有公认的代表性、权威性与影响力。

  四川省文化系统一直致力于深入普查,摸清家底,掌握资源,先后建立健全了国家级、省级、市级、县级四级非遗项目和代表性传承人名录体系。截至目前, 四川省已有国家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69人,省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682人。

  吃水不忘挖井人,四川各地在有效保护发展的基础上,积极引导和推进非遗生产性保护工作,取得了“传承活力增强、项目业态扩展、品牌影响提高、资源利用延伸”的显著成效,提升了传承人的地位和收入,获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今年6月12日上午,在成都文殊坊非遗街区举办了“四川命名‘两基地’暨非遗保护座谈会”。四川省非遗街区示范基地、四川省龚扇制作技艺传习基地等23项非遗传承项目当选四川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基地,四川省新繁棕编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等16家入选四川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名单。四川的重要非遗项目传承人济济一堂,围绕“非遗保护与城镇化同行”“非遗保护人人有责”的主题,结合本地实际和非遗项目保护实际进行了座谈。孟德芝等知名非遗传承人均在发言中表示,非遗固然是拥有深厚历史沉淀的文化项目,但是在城镇化浪潮中面对的人群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变,如果不做出变通和改变,非遗就会成为无人问津的东西,在坚守的同时,更要在制作工艺、宣传渠道等方面作出创新,满足时代的“新鲜感”,非遗才能更好地保留和发展。

  对于非遗的传承保护,渠县刘氏竹编代表性传承人刘嘉峰有自己的见解。“非遗的保护和传承需要通过创新来实现。创新就像一棵树,需要不断长出新枝新叶,延续它的生命,使其繁茂生长。然而根还是那个根,只会将土地抓得更加牢固。作为生产性技艺,我们传承的是技术技艺,不是产品。创新是为了更好地传承,有了传承才能发展,才能生存,才能更好地保护非遗。”刘嘉峰说。

  保护与发展并行全方位发展非遗

  6月6日,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与四川新闻网传媒集团正式签订《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宣传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标志着四川省非遗保护宣传主题网站——“记忆四川”正式启动。

  非遗保护不仅仅是技术性工作,它涵盖了确保文化遗产生命力的各个方面,需要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形成以政府为主导、以传承人为主体、以企业界为推动的格局,积极发展非遗产业,使非遗能被今天的人们所利用,为当今社会服务。四川省文化系统在多年的实践中,通过不断探索非遗保护和利用的双赢途径,充分展示了四川省深厚的文化内涵,弘扬了优秀的民族文化,使更多的人开始喜爱和自觉保护珍贵的文化遗产。

  在非遗生产性保护的探索上,四川不仅开始了理论探索,更走在了实践的前列。非遗项目的传承人和经营者一直在积极地摸索非遗生产性保护的路径。有一定市场基础的非遗项目,已探索出适应市场规律的经营机制。

  阿斯牛牛彝族风情餐厅是凉山州打造的非遗品牌项目,其演出、展示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有8项,包括彝族克智(民间文学类)、口弦(传统音乐类)、甲措(传统舞蹈类)、彝族漆器(传统技艺类)、彝族年(民俗类)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有17项,包括彝族阿都高腔、朵洛荷、彝族马布音乐、彝文书法等。该风情餐厅将大凉山彝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现得淋漓尽致,其感染力引起了其他地区民众对凉山州的兴趣,纷纷前往观光旅游,有效带动了凉山州的经济发展,这可以说是非遗文化适应大环境、不断更新发展的典型例证。

  四川省文化厅厅长郑晓幸在很多场合提到,在文化消费全球化的背景下,要进一步发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人文价值,深入探究非遗文化底蕴,持续推进非遗与旅游的深度融合,将其转化为可供物质消费或精神消费的文化产品或文化服务,要以新的创新意识,坚持持续推进非遗走生产性保护之路。同时要把非遗产品作为现代消费新领域来拓展,将非遗与工艺美术的发展、文化产业的拓展与现代文化服务、对外文化贸易有机融合,增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存活力,延伸文化产业链,使非遗生产性保护真正成为促进富民惠民的“民生产业”,促进对外交流的“窗口产业”,促进民族地区团结稳定的“和谐产业”,实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文化效益的最佳结合。

  6月16日,全国文化厅局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高级研修班在成都举行。来自26个省区市和四川省各市州的非遗保护工作者就城镇化进程中的非遗保护和传承问题展开研讨。开班仪式上,文化部有关负责人在致辞中表示,研修班在四川成都举行是“天时地利人和”,四川是天府之国,物产丰富,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大省,近年来四川非遗工作更是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面对取得的成绩,郑晓幸展望未来:“非遗保护工作只要创造性传承、创新性保护、创意性发展,四川的非遗保护工作就一定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再上一个台阶,为夯实四川文化建设、建设四川文化强省,提供强有力的文化支撑!”


责任编辑:M005文章来源:中国文化报(2014-06-24)
0
相关信息
精彩展示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网 中国国家艺术网 庆阳民俗文化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