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新闻资讯 >> 外省 >> 浏览文章

俞家拳相传为抗倭名将俞大猷所传 现后继无人

2014/4/9 10:07:56 点击数: 【字体:

俞家拳相传为抗倭名将俞大猷所传 现后继无人

姜培庆在表演拳术,一套拳打下来,他居然神闲气定。

俞家拳相传为抗倭名将俞大猷所传 现后继无人

姜培庆(中)和他的弟子们的老照片。

  俞家拳狮灯是浦城县永兴镇岩岭村所独有的一种民间艺术形式,在岩岭村姜姓村民间世代流传,已有300多年。俞家拳狮灯具有一般狮灯特征,不同之处是其以俞家拳武术表演为主,这也就是俞家拳狮灯不是“舞”而是“打”的缘故。只不过,如今俞家拳后继无人,俞家拳狮灯也走到了消亡的边缘。 

  手按掌、扛掌、挡掌,脚踩三角步、虚步、扑步、蝶步,腿弹、蹬、踹、扫……身法灵活、步伐稳健,如同行云流水般,谁能料到打拳的竟是一位头发花白的85岁老人,更让人惊讶的是,一套拳路打下来,他居然神闲气定,足见老人的武术功底不一般。

  这位老人叫姜培庆,是浦城县永兴镇岩岭村的武师,他打的是一种古朴的南拳——俞家拳。

  抗倭名将俞大猷传下古拳

  俞家拳,是岩岭村世代相传的一种古朴的南拳,是俞家拳狮灯舞的重要部分。俞家拳相传系明抗倭名将俞大猷所传。岩岭村整个村子住的都是姜姓人家,祖上原本世居山东,辗转流徙,大约于明代来浦城定居,至于俞家拳何时传至姜家,岩岭村没人能说出个道道,也无从查考。

  俞家拳是一个多项内容的拳种,除了拳术、对练、散手之外,还有长棍、单刀、双刀、单剑、双锏、铛、钯、盾、钩镰枪、笔架叉(铁尺)等。俞家拳的风格和特点体现在一个“快”字。在击技上强调一快、二力、三功夫,以短近打为主。脚步多用三角步,步伐偏小,重心偏离,移动灵活多变,常带有盖跳步动作。手头动作都用拳、掌、爪,多以连环动作出现。

  姜培庆老人说,俞家拳有一套特殊的练功法,大部分是练灵敏度和速度,只有少部分是练习力量及步型步法的。比如说,几张吃饭的八仙桌拼起来从桌面上溜过,这叫桌上溜鳗,还有跳桌角、桌上跳圈、桌上嵌刀溜鳗、骑桌、翻桌、童子拜观音、叠井树立、跳龙凤门、叠罗汉、过铁桥、气功、散手等。

  《浦城县志》曾记载:岩岭村为“俞家

  拳”之乡。自清咸丰以来,岩岭村高手辈出,姜培庆父亲姜道恭年轻时,独自踞坐在凳上,三五人莫能近前。据说,从前在浦城的民间流传着一句话——岩岭的人都是有功夫的,所以新中国成立前,土匪兵痞们都怕岩岭的村民,不敢“惹”。

  姜培庆是岩岭村俞家拳的第十七代传人,他说,俞家拳曾一度出现断层,在战乱年代,家家户户都穷得揭不开锅,生活都过不下去了,村民们哪还有心思练拳呢?后来,村里有3位身怀技艺的80多岁的老人也就是姜培庆的师傅,因担心祖传的俞家拳失传,便组织村里的年轻人开始练习。“我是19岁时才开始学习俞家拳的,当时村里一共有26个年轻人一起练习,因为白天要干活,我们就拼了点钱买了煤油,每天晚上吃完饭后,就点着煤油灯,在村里学校的操场上练习武术。”姜培庆说。

  俞家拳狮灯曾颇受欢迎

  “经过一年多的练习,坚持下来的村民大都会两至三种的俞家拳兵器了,我们便开始组了一支狮灯队伍。”姜培庆回忆说,第二年的正月十二,他作为狮灯队队长带着一起习武的年轻人开始出门打狮灯,打狮灯的收入留着给村里修路铺桥所用。

  据姜培庆老人介绍,俞家拳狮灯是以俞家拳武术表演为主的狮灯,表演队伍有20人,由“笑和尚”“孙猴子”“狮子”、锣鼓队和俞家拳武术表演队组成。整个表演大概有3个半小时,其中俞家拳武术表演是重头戏,队员们各自都有自己的角色,先打五路拳术(大手拳、小四门、国字手、小练步、锤子手),然后再五路棍术(上拦、中拦、下拦、小分金、大锋头),最后再表演单刀、双刀等十多种兵器。

  在那个文化资源匮乏的年代,俞家拳狮灯表演极具吸引力,非常受浦城当地群众的欢迎。“每年正月,我带着村民们从正月初四就开始出门表演,到过完元宵节才回来,有些公社的大队还在春节前就来邀请了。”姜培庆说,在上个世纪80年代的每年正月,他曾带着队伍巡回演出,观看者不计其数。

  “我从小就喜欢武术,所以不管干农活有多累,我都坚持。”姜培庆是同辈习武者中的佼佼者,别人只能表演两三种兵器,而他却可

  以把全套兵器都表演下来,60公斤重的石锁,他可以双手各舞一只。正因如此,他曾多次在武术比赛中获奖。1986年,姜培庆参加了漳州举办的全省武术比赛,表演非常精彩,还上了《福建日报》。浙江庆元和福建莆田不断有武术爱好者请他前去授课。“他们用车子接送我,一个班至少也有二三十位学员。”老人的回忆里满是自豪。

  期盼能将俞家拳传承下去

  然而,随着岁月的流逝,昔日盛极一时的俞家拳狮灯却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在姜培庆家阁楼的一个角落里,曾在狮灯队员手中舞动的兵器落寞地堆在地上,早已锈迹斑斑,“已经20来年没有表演了,但我没舍得扔,一直藏着。”看着当年自己一笔一画描图叫铁匠铺打的兵器,姜培庆老人无限惆怅地说,“我这一辈的老的老、走的走了,年轻人又不学,现在的岩岭村再也凑不齐人来表演了。”

  “祖传功夫不外传,不传女来只传男”——这是俞家拳的祖训,但是姜培庆却打破陈规,不论男女,他都教授,曾经俞家拳在他手里得到了发扬,他的弟子大约有200多人。然而,遗憾的是,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随着改革开放的浪潮,越来越多的岩岭村人开始走出村子,人们更多关注的是发展经济改善生活,前来习武的越来越少,习武的氛围也越来越淡,他的弟子们武艺都基本荒废了,没人再练习俞家拳,打俞家拳狮灯就更无可能了。“我打电话给在外打工的儿子叫他回来,想把全套的俞家拳教给他,但是他不回来,说学了没啥用。”对此,姜培庆老人很无奈。

  今年67岁的岩岭村村民姜贤坤是姜培庆的弟子,姜贤坤的武功基础是比较扎实的,他还能打几路拳术和舞双刀,但他坦言,因为多年没练习,有些武功套路都忘记了。

  如今的姜培庆老人已经85岁高龄了,虽然岁月已在他的身上烙下印迹,但习武之人的精气神却依然明显,依然腰板直挺、

  身手敏捷。“我现在腿脚还很灵便,我很想开个武馆免费教拳,把俞家拳狮灯传下去,但是没有场地、没有资金,而且也不知有没有年轻人会有兴趣来学。”无限期待的他十分忧心。

  “任何一种民间文化或传统技艺只有走向市场,才能获得持久的生命力。”浦城县有关部门人士认为,要把俞家拳狮灯传承保护下来,一定得通过市场化运作,但这个过程十分艰难。


责任编辑:M005文章来源:福建日报(2014-04-09)
0
相关信息
精彩展示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网 中国国家艺术网 庆阳民俗文化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