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兰蔺
涉足者少,夯土残迹仍保留;集装箱圈围,城墙成孤岛;新旧混搭,古城墙失原貌……近日,笔者跟随上海市闸北区政协常委俞建国、上海民间收藏家温举珍等人,走访上海奉贤、松江等区,发现上海仅存的10座古城墙现状堪忧,半数已成残垣断壁,部分虽重新保护但已沦为“新文物”。
而据《上海军事志》记载,上海曾经先后建有城堡卫所36座。不过,这些当时的高墙厚壁,在飞速发展的城市建设面前,渐渐清冷甚至慢慢消失。
新发现
柘林:涉足者少,夯土残迹仍保留
再次走访上海现存的古城墙,年近七旬的温举珍感慨颇多。1996年,他曾骑着自行车耗时5天,遍访当时上海11座古城墙,并详细记录、测量城墙始建地点、长度等数据,留下珍贵的影像资料。“17年过去了,奉贤南桥的古城墙已经不见踪迹。其余10处保护状况也令人担忧。”
奉贤柘林,是此次再访古城墙的第一站。奉贤区是上海古城堡最多的地区,先后建有奉城、柘林城、南桥土城。
温举珍1996年拍摄的柘林城堡照片显示:当时整个柘林城除一座城隍庙外,西南角仅有不多的几座民宅。不过,现在的柘林地区已成多片商品房和农田包围的半城市化地区。
从新修建的联业路自东到西贯穿过整片原城堡,只见东南西北4角处各有高高耸起的小土坡。再仔细看,发现土坡的高度达六七米,与周边农田形成明显高度差异。其中,东面城墙夯土基本完整,虽经百年风化,仍保留约300米。西面保留着的三处城墙夯土上已长满杂草,不少周身砌上了一层厚厚的水泥墙。南面还有三段残垣。
“它们不是普通的土堆,其前身是柘林城堡城墙。”俞建国说。
目前,当时的城堡东西城门已被新建的联业路取代。“从目测距离看,东西残留的城墙夯土高处达六七米,低的也有1.5米,夯土城垣宽6米至7米,可以推断,当时城墙上步道宽阔,颇有规模。”俞建国说。
松江:唯一城墙藏匿靶场
而位于武警驻松江部队靶场的残存古城墙,则是温举珍在原《松江县志》副主编王永顺帮助下的一个意外发现。“目前,尚未发现相关的史料记载。”温举珍说。
温举珍1996年拍摄的旧照显示,这段不为人知的东城墙遗迹现存于武警驻松江部队靶场,长约60米,现为驻军部队靶墙。现在,城墙上繁茂绿茵环抱,郁郁葱葱,由于是军事要地,一般人难有机会踏勘,因此保留程度较好。
“这是松江唯一保留的古城残垣遗址。”温举珍说。俞建国收藏有明朝松江城墙砖,该墙墙砖用的是阳文颜体铬印“壬申松江府,曹南英官窑造”,每块城墙砖长32厘米,宽18厘米,高8厘米。此砖可以证明现存城墙为明城墙遗存。
宝山:可见土坯垒砌痕迹
在宝山临江公园南侧,仍能发现一段古城墙。残存夯土长36.8米、高2.4米、厚9米。仔细观察:该处城墙夯土处,有别处难得见到的呈方形(边长约0.74米)预制土坯规范堆砌的痕迹。墙砖接缝处致密无隙,有白色石灰状物质间隔,仅两三毫米厚。
该城建成至今460余年,历经海潮侵蚀,又经鸦片战争、淞沪抗战等重大战事,如今唯剩东南一段。残垣西侧残缺的南水关拱券目前仍留着。
已消失
高桥(老宝山城):集装箱圈围,城墙成孤岛
杨高北一路尽头东南角,现仍存留着一段残墙。此地就是“老宝山城”。老宝山城建于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现仅存南城门洞残垣。周围原有约三里长的城墙夯土,修葺时仅存百余米夯土。城砖上可寻见“松”或“宝山”等字样。
1984年5月,该地被公布为上海市古文化遗迹保护单位。近年又修缮了南门及其两侧,只是原来的东、西、北三道城墙遗迹悉数消失,并已辟为集装箱堆场。
尽管已立碑保护,但温举珍说:“目前的保护仍待加强。”
温举珍1997年记录的当年城墙数据显示:该处城墙夯土长36.8米,高2.4米,宽厚9米。城墙夯土呈方型,边长各0.74米。从温举珍当年拍摄的照片中,可见城墙接缝处致密无隙,保留堆砌粘接痕迹,以白色石灰状材料作粘接。
现场查看发现,目前,老宝山城南门水关残缺的城墙拱券仍保留相对完整。不过,由于城墙拱券背后堆满了集装箱,这块区域成了“孤岛”。走访附近居民,鲜有人知。
南桥:1998年古城墙残垣夷为平地
奉贤的南桥土城,建于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城墙长1.5公里,环城有壕沟环绕,英法联军攻克太平天国时被拆毁。当时该地仍残留土城北城门(又称“拱震门”)以及东西城墙。土城北城门建在始建于元代的月城城墙上。城门上建有二严寺,老百姓称“佛阁”。
该城门和城墙建在今人民北路52号至54号处。1995年,旧区改造时拆除了其北城门。根据1997年温举珍拍摄的旧照,笔者发现当时在北城门东部还残留有古城城垣。不过,在当地居住长达70余年的季老伯告诉笔者,1998年,该段残垣也被夷为平地。
“新文物”
奉城:异地迁移,古城变新墙
除无人知晓或渐渐消失的古城墙外,一些古城墙虽被保护或异地修复,却成了人造“新文物”。比如,奉贤奉城的青村城。
“根据1997年的实测,今仅留有长25米、高4.6米、厚5.4米的拱辰门月城残垣一段,明末清初建于墙上的万佛阁,就建在浦南运河的护城河附近。”温举珍说。根据多位村民指点,笔者在护城河边找到了修葺一新、规模宏大的万佛阁寺庙。它依河而立,样貌簇新。当地村民说,这片城墙是由原老城北移40米而来。只不过,当年老城墙已不见踪迹。
川沙:新旧混搭,古城墙失原貌
被称为上海地区规模最大的古城建筑的川沙城堡,在2010年由浦东新区政府进行了全面修整,并对其完整保留的护城河进行疏浚,城墙也被作为“川沙古城公园”免费对社会各界开放。不过,在肯定政府积极保护的同时,俞建国和温举珍说,古城被修旧如新仍不算得到最佳保护。
根据1997年的现场测量,川沙古城墙长76米、高5米。城上除魁星阁外,还有岳碑亭、文笔塔。1988年修葺时,残垣处砌筑了一个城门洞,高3.23米。“这属于新旧混搭的保护,应该说失去了昔日的古墙风韵。”温举珍说。
“而现存于嘉定人民街的三段古城墙,大部分墙砖也属新烧制,也有新文物之嫌。”俞建国指出,南大街新建了500米长新水关城墙。当年残存的城墙夯土已不复存在。
建议
借鉴“先予保护”制度的管理运作方式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卢永毅建议,各相关管理部门应该主动了解和认识新发现文物的基本信息和保护要求,推动这些保护对象和保护要求尽早纳入土地出让、房屋征收和规划设计审批等管理程序,避免遗产保护的被动局面。不妨借鉴“先予保护”制度的管理运作方式,在发扬以往文管、规土和房管部门的协同管理经验上,直接有所突破。
数据显示:2007年至2011年上海市开展了为期5年的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下称“三普”),全市共调查登录不可移动文物4422处,包括新发现登录不可移动文物1761处,复查登录不可移动文物2661处。上海市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和登记不可移动文物总量从普查前的1182处增加到1431处。
上海市文物局透露:不少三普文物登录点所在地块的土地已出让、规划已确定,如何协调两者之间的矛盾,有关部门正在积极协商解决方案。有关方面正在开展的《上海文物建筑和优秀历史建筑保护与管理机制研究》课题,将全面梳理全市在保护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机遇和矛盾。
下一步,有关方面将把课题研究成果转化成政策措施,结合《上海市文物保护条例》的制定和《上海市历史文化风貌区和优秀历史建筑保护条例》的修订,科学构建符合上海实际的保护管理格局和责权明晰的管理体制,并在依法行政、各司其职的基础上,通过完善业务流程,健全征询制度,强化内部协作,形成科学的保护管理体系。
有关“先予保护”制度的建议,有望被采纳并在《上海市文物保护条例》(草案)的编制中有所突破。上海市文物局表示,由于“先予保护”措施在法规上缺乏退出机制,因此在实际管理中应用具有难度。上海市房管局、规土局也将结合《保护条例》的修订,对“先予保护”及其后续措施进行完善、细化,以便更有效地运用于优秀历史建筑的保护管理工作。(原标题:半数已成残垣断壁,部分修复后沦为“新文物” 上海现存10座古城墙现状堪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