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新闻资讯 >> 河南 >> 浏览文章

记忆:“磨剪子嘞戗菜刀”

2013/9/5 9:59:12 点击数: 【字体:

记忆:“磨剪子嘞戗菜刀”

记忆:“磨剪子嘞戗菜刀”


    “多年以后,奥雷连诺上校站在行刑队面前,准会想起父亲带他去参观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这是马尔克斯在《百年孤独》中的穿越式叙事。如果我们站在今天,不是往“多年以后”穿越,而是想想“多年以前”,我们是否会如奥雷连诺上校一样,想起那些年代曾经流行的职业?那种感伤的惆怅,或许只能留在怀念里。我们承认,时代的步伐,谁也无法阻止,包括“多年以后”,我们现在流行的职业,还会有多少坚韧地存在? 

    □东方今报首席记者  李长需/文  张晓冬/图 

    ●城市里远去的吆喝声

   
“磨剪子嘞,戗菜刀嘞……”在郑州市民张大爷的耳朵里,这样的吆喝声,一二十年前,还回荡在老街旧巷。    那些背着一个装满了磨刀工具的小木箱,肩上扛着四尺长条凳的背影,时常晃荡在眼前。 

    如今,这门古老的行当正一步步被现代化的脚步所淹没,这些传统的民间手工艺行当,已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了。 

    说起这些磨刀匠,郑州的张大爷无限怀念。同时让他怀念的,还有送煤工,每天天不亮,他们就会悄无声息地来到楼下,等你起来的时候,给你搬到门前的楼道里,一冬天的温暖就可解决了。但从郑州2000年禁止煤炉取暖开始,送煤工就逐渐不见了踪影。 

    与张大爷不同,郑州的40多岁的李明远记忆深刻的是寻呼员,那甜美的声音,感染着千千万万的人。但在2005年10月,随着存在了19年的河南寻呼业走到了尽头,寻呼员这个职业也正式消逝了。 

    “有些记忆,你不可能忘记。”李明远黯然地说。同样不可能忘记的,是公交车上的售票员以及他们甜美或高亢的报站声,是那些晨昏中忙碌的淘粪工,是那些邮局拍发电报的电报业务员,是那些游荡在城市里的弹棉花者。 

    他们的背影与声音,连同他们的职业一样,消失在城市历史的深处。

    ●远去的货郎 远去的老艺人

   
与城里人的记忆相比,农村人记忆里消逝的职业则更为广泛。    老家在南阳西峡的张光辉,最难忘的职业是“找头发换针”的货郎,他们每隔上一段时间,就会摇着拨浪鼓,咣当咣当地在村外崎岖的山路上晃过,那标志性的拨浪鼓声音,像磁铁一样,吸引姑娘汉子及娃娃们放下手中的活儿,回家拿点钱等着买东西。

    货郎的一副挑子,就是一个移动的杂货店,针头线脑、香烟火柴、毛巾肥皂、铅笔信封、糖豆零食等,大人们买些日用品,如昔日张光辉这样的小孩们,则用平时积攒的头发,换来几颗糖豆。

    而老家在驻马店西平的高君平,不能忘记的是西平大铜器艺人。几十年前,每年的正月十四、十五、十六三天,数百艺人都会聚到杨庄乡仪封村,进行规模宏大的铜器表演,他们使用的大铙大镲最重每扇达到了13斤,打出的声音震天响,吹奏的大喇叭仅喇叭头就一尺多长,喇叭杆有两米多长,吹奏出的“咕嘟嘟咕嘟嘟”的声音抓人魂魄。但现在,能吹奏此绝活的艺人,已经没有了。

    “很多这样的老艺人都没有了,他们从事的表演职业也濒临消逝。”高君平说。遭遇同样命运的还有很多,剪纸艺人、洛阳海神乐艺人、超化吹歌艺人等都难以为继,他们只是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身份还在坚持着,但已经不再像过去那样,成为职业了。

    诸多民间艺人,如乡村里的电影放映员、剃头匠、说书人、杀猪匠等,所从事的职业都已画上句号,这些原有的赖以养家糊口的职业,被丰富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淘汰了,留下的只有怀念。

    ●3000个老职业被逼退

   
与新职业的勃兴相比,老职业的消逝也同样迅速。许多曾经红火一时的老职业,已经远离我们的生活,甚至已经淡出我们的视线之外。    有数据显示,我国的老职业已经消失了3000个。在这些消逝的老职业中,有的只是改变了称呼,从前的“理发员”,由现在的“美发师”、“形象设计师”取而代之;过去的“炊事员”由现在的“中式烹饪”、“营养配餐师”所取代;传统的小区管理人员正在被“智能楼宇管理员”所取代;而保姆,则改称为“家政服务员”。

    在科技潮流的面前,老职业被无情地淘汰,新职业不可避免地纷至沓来,谁也无法逆转。“但我们总得留下一些记忆,将这些消失职业的使用工具保护起来,给历史做一个注脚,也便于我们回忆。”回忆起日渐消失的诸多老职业,郑州市民赵大爷不无感慨地说。

    事实上,在记者长期的采访中,也遇到过诸多已经消失或将要消失的职业,如农村参加红白喜事的奏乐人员,他们的演奏工具及表演形式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比如洛阳海神乐、超化吹歌等,诸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者,他们背后都站立着一个消失的职业。

    ●职业更替背后的社会动因

   
面对老职业的消亡,我们不免伤感;面对新职业的涌现,我们不免兴奋。

    但我们应该看到,职业新旧更替的背后,有着不可逆转的社会动因。

    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教授周文霞认为,新旧职业的变迁呈现出三大特征:第一个特征是,第一、二产业的社会职业以消亡变动和重组为主,崭新的职业类型大多出现在发展迅猛的第三产业,尤其是其中的信息产业;但同时,第一、二产业由于新技术、新成果的不断推广应用,也为传统行业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职业选择机会。

    第二个特征是,终身依附于一个组织的固定职业不断削减,独立的、不依赖于任何组织的自由职业不断产生。依附于一个组织的固定职业是工业革命时代的产物,但这种传统的固定职业中有相当一部分正在被临时性工作、项目分包、外部专家、多领域的合作团队或者自由职业者所取代。

    第三个特征则是,新职业的知识含量、技术含量越来越高。不仅那些信息产业、管理、咨询服务业的新职业如计算机系统分析师、金融分析师等,对从业者的教育背景、知识技能的要求很高。就是那些“灰领”职业,也要求从业者具有良好的专业知识与操作技能。

    这些职业变迁特征的出现,也使得职业生存方式出现了变化,无论是就业方式的变化、职业地位获得途径的变化,还是职业流动方式的变化以及职业成功标准的变化,都使新职业的出现越来越容易。

    逐渐淡出我们记忆的磨刀匠

    街头磨刀匠曾便利了我们的生活

责任编辑:M005文章来源:东方今报(2013-09-05)
0
相关信息
精彩展示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网 中国国家艺术网 庆阳民俗文化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