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之死是文化之生”
赛诗会上,诗人柳忠秧一曲原汁原味的“鼓盆而歌”,让现场观众感动。他没有使用现代乐器,而选用民间祭祀常用的碗、碟、杯、盆等用品。“是为了表达对屈圣的崇高敬意。”
柳忠秧是湖北省文联文学艺术院副院长,也是屈原文化研究学者。对于屈原在诗歌界的重要意义,柳忠秧认为,首先,屈原之死是文化之生的重要动力。
他说,屈子壮烈殉国,激励了楚人反暴秦的斗志,造就了汉魏文化乃至中华文化千年的血脉繁盛。屈子以死明志和抗争凝成的悲壮精神,不是狭隘的宗国主义,它滋养了忧乐天下、爱国崇节的优秀品格,强壮了民族的血性风骨和挺拔脊梁。
“概言之,屈子铸造了民族魂,凝铸了民族精神和气节的神圣图腾,是中华民族精神财富,对后世、对国家、对民族是重要的精神感召力和影响力。”柳忠秧说。
“屈原之死是诗歌之生”
柳忠秧为在场的听众奉上《楚歌》,借“一曲楚歌奏绝响”的千年回首,写“君子常怀千年忧”关怀。诗中归纳了屈原的特征:担当、智慧、血性、浪漫、雄狂和执著等。
他认为,屈子精神的现实意义,在于他的“忠贞烈节”和“崇高悲壮”与当下的“权力崇拜”和“拜金主义”形成鲜明对比。屈原恤民之哀、洁身之爱、谋国之忠、殉国之烈,日夜激励着文人墨客,让人深省。
“世无佳句有离骚,人有混沌无天问。”柳忠秧指出,屈原精神不仅是现代文人的精神标杆,也是诗歌创作的标杆。
“对于今日中国诗人,与其纠结与古诗与现代诗的取舍,还不如站在过去与未来间,想想当代诗人该何以作诗,又作何诗?”
他认为,现代诗人应在屈原诗歌中探寻中国诗歌不灭的火种。传承屈原音韵、节奏、文字之美,是对中国诗歌未来之路的坚定承诺。继续出发的中国诗歌,其语言环境、诗歌形式、精神家园该如何重建与延伸?这些问题也许能在屈原身上找到答案。
“屈原精神是一剂苦口良药”
“贬损和亵渎屈原是无知愚耻的。”柳忠秧疾呼,郢都沦陷已不是屈原能拯救的,以死抗争比委曲求全、卧薪尝胆更为孤愤,更为血悲,更为壮烈。
谈到屈原留下的文化财富,柳忠秧说,作为世界文化名人,“屈子诚然乃神圣之崇,不愧为诗祖诗宗诗神诗圣、一代文圣”。屈子的智慧、担当、血性、浪漫、执着、忠贞、向死而生的悲烈等等大精神、大节操“凛天圣地,绝世乃耳。”
“可以说,屈原以全部的生命和血泪熔铸了中华文化之魂,铸造了千年文脉、百世诗骨,其悲、其壮空前绝后,其芬、其芳万代弥远。这是我们这个生生不息、伟大坚强、苦难深重的古老民族最为缺失的精神良药。”
来源: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