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新闻资讯 >> 河南 >> 浏览文章

主持人连晓东4年探访100多位老豫剧名家

2012/6/14 10:45:18 点击数: 【字体:


主持人连晓东4年探访100多位老豫剧名家



    戏曲是一种特殊的艺术形式,往往是以口传心授的方式由师父传授给徒弟。豫剧必须有音频的记录,因为豫剧的很多地域流派、个人流派中的细节表现力,光是通过记谱的方式是很难体现的。

    豫剧是中原文化的一朵奇葩,上世纪四五十年代涌现出众多豫剧名家,他们的唱段深受群众喜爱。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些艺术家逐渐老去。2008年10月至今,郑州人民广播电台主持人连晓东采访100多位曾经的豫剧名家,将700多种唱腔以3000多段音频的形式记录下来。《12316-9号直播间》邀请连晓东做客,连线河南艺术研究院院长方可杰,共同探讨经典豫剧该如何传承。


    连晓东:精髓必须口传心授

    踏上“寻访豫剧名家”之旅源于2008年10月,连晓东在主持一档节目时,没有找到资深戏迷想听的唱段。从此,只要听到豫剧老艺人的线索,不管他们住在哪里,连晓东都要赶去采访。

    4年来,他的足迹遍布新疆、甘肃、陕西、湖北等地,探访了109位豫剧名家,他们大多数在舞台上甚至没有留下任何影音资料,连晓东通过采访,录下了他们的演唱。

    在《12316-9号直播间》中,连晓东讲述了在寻访的过程中令他印象最深刻的一件事。

    “我按照河南省艺术研究院提供的电话号码给苏兰芳老师打电话,当时接电话的是一个有着非常年轻声音的人,这就是苏兰芳本人,要知道,当时她已经85岁高龄了。”苏兰芳是著名豫剧教育家、豫西调名须生周海水的嫡传女弟子,1936年周海水带领戏班闯开封时,她曾与常香玉同台献艺,演出于开封“醒豫舞台”。在打破豫剧流派界限,融合豫西调与祥符调的过程中,苏兰芳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更让连晓东意想不到的是,如今的苏兰芳看上去就是一个普通农村老太太,她的邻居也浑然不知她会唱戏。“不过一开口,立刻能听出她的功力。”由于离开舞台较早,受当时的条件所限,苏兰芳在从艺期间,从未留下任何音像资料。阔别舞台40余年,有幸的是她在长年演出中,积累的功力依旧还在,连晓东录下的音频就成了为数不多的苏兰芳“作品”。

    “戏曲是一种特殊的艺术形式,往往是以口传心授的方式由师父传授给徒弟。豫剧必须有音频的记录,因为豫剧的很多地域流派、个人流派中的细节表现力,光是通过记谱的方式是很难体现的。”这是连晓东在寻访的过程中最大的感受。

    方可杰:

    传承离不开老艺人

    郑州人民广播电台文娱广播副总监徐侠介绍,连晓东4年来为寻访这109位豫剧名家,收集了700多种唱腔,录下了3000多段唱段,在《戏苑漫步》栏目播出。“《戏苑漫步》的播出时间段不太好,但收听却是全天最高的,可见听众很喜欢。”徐侠表示,老唱段的再现,获得了听众们的认可。

    激动,兴奋,这是听众听到这些尘封已久的经典唱段后的第一感受。听众对节目的反响十分热烈,很多老戏迷都表示,如今能再听到这些经典唱段让他们倍感荣幸。

    “听到这些唱段的时候十分激动,我们以为‘二苏’(苏兰芬、苏兰芳)已经不在了,没想到又听到了她们的声音。”“听不到的、找不到的、见不到的老腔老调,如今又在耳边响起,我特别高兴。”有听众得知了连晓东的寻访历程,在网上留言表示“深受感动”。

    不仅听众喜欢,专家学者也对这些豫剧老艺人评价颇高。

    《12316-9号直播间》电话连线河南艺术研究院院长方可杰,他认为,这些老艺术家的经典唱段是我省宝贵的文化遗产。

    “这些老艺人所处的时期正是豫剧发展的黄金年代,豫剧流派的产生、艺术风格的形成,豫剧传统形态的艺术内容和经典之处,都可以从老艺术家们的唱腔、声腔、表演等方面看到。把这些老艺术家的经典唱段妥善保存不仅是对一个时代的追忆,更是豫剧传承和发展的需要。特别是在文化多元化发展的今天,受到流行文化的冲击,豫剧这种传统剧目怎样更好地传承和发展,已成为一道急需妥善解决的问题。”此外,方可杰认为,豫剧的发展需要创新和吸纳,但不能损伤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多年的艺术精髓。


来源:东方今报  

责任编辑:佚名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0
精彩展示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网 中国国家艺术网 庆阳民俗文化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