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7日晚,在“感动中原”十大年度人物颁奖晚会现场,女航天员刘洋透露,这次回郑州只陪爸爸妈妈吃了一顿饭,也是她三年来第一次陪家人吃饭,“吃的是家乡特色小吃——羊肉烩面。”
1
烩面打品牌叫响“河南造”
“郑州烩面”这一传统地方名吃已成为中原饮食文化中一道亮丽风景线,吸引着无数人的食欲。但在河南省以外的城市,能找到一家正宗的烩面馆的确不容易,身在异乡的河南人足不出户就能品尝到地道的“家乡饭”成为一种奢望。前几年国华食品“河南烩面”方便食品的上市,使得这种愿望变成现实。去年8月,在郑州万家食品有限公司推出特产礼品包装的“郑州烩面”之后,掀起了烩面“跳出碗,走出店”的工业化模式。对于那些久慕郑州烩面美食的外地朋友来讲,即使没有到过郑州,也可以品尝到地道的“郑州烩面”。随着本报发起的“我与郑州烩面的故事”大型有奖征文活动的举办,申报“中国烩面之乡”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呼声强烈。
而红高粱面业经过数万次反复试验,终于***了困扰食品业界数十年的“非油炸食品复水”技术难题,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方便快餐食品——红高粱方便烩面于2010年9月正式问世。它以手工制作、非油炸、原汤原味、宽面条、复水性清真方便烩面的特色受到国内面业专家的交口称赞。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在瑞典讲完故事不到一周时间,“红高粱”品牌创始人乔赢就在郑州发起了一场“莫言获诺奖高峰论坛暨红高粱烩面莫言纪念版面世新闻发布会”。由红高粱面业制作的方便烩面礼品装内,不仅有两份方便烩面,还有一本莫言的“红高粱家族”小说集。此举一下子将河南的烩面与诺贝尔奖扯上了关系。
一些食品营销专家认为,从郑州万家食品推出特产礼品包装的“郑州烩面”,到红高粱烩面莫言纪念版面世,再到郑州市二七区申报“中国烩面之乡”,其中无不体现出河南本土烩面生产企业打造烩面品牌、做大烩面产业的愿望和雄心。
2
市场要拼抢生产要跟上
“河南的烩面产业化还处于起步阶段。”采访中,多家烩面企业的老总谨慎表示。
乔赢告诉记者,红高粱烩面自2010年3月研发成功,到2011年5月才正式投产,投产时每天的产能是1万份,后来增加到每天5万份;2012年10月增加了两台设备后,每天的产能是15万份,“这个产量仅能保证郑州市及其周边市场需求。”乔赢说,他们的方便烩面与常见的方便面完全“不一码事”,烩面是非油炸的手抻宽面,而不是常规方便面的机器波纹面,用的料包是汤包而不是方便面的酱包,因此,作为方便面的健康替代食品,渐渐受到消费者的欢迎。“去年国庆节,郑州市区的一个思达超市,一天就卖了180箱。”
为了使产能不再“掉链子”,乔赢透露,今年,红高粱面业将在扶沟县建设新的生产基地,加上目前已有的舞阳县生产基地,8条生产线每天满负荷可生产200万份方便烩面,基本可满足长江以北市场的需求。
郑州万家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子成近日也称,万家食品年产万吨郑州烩面的生产线建设项目,已经通过备案。他希望,郑州烩面能够真正实现“碗装天下”。
3
主食产业化烩面潜力大
2008年,我省一家食品企业将传统烩面像方便面一样装进袋子里摆上超市出售,使河南烩面这一传统特色名吃实现了产业化生产。4年多后,万家食品的“郑州烩面”、红高粱面业的红高粱方便烩面以及一品鲜羊肉烩面、国华河南烩面、双鱼烩面等数家方便烩面产品摆上商超的货架,已然成为一段烩面传奇。而更大的产业梦想,还在后面。
来自省餐饮行业协会的一项统计显示,河南人每年大约要吃下20亿碗烩面,烩面的年销售额早已突破100亿元,占全省餐饮销售额的17%。乔赢分析:“如果产业链形成,这将是一个10万亿的市场。”按照设想,我省未来将出现一个千亿产值的烩面产业园,以带动周围小麦、牛羊养殖、蔬菜种植等一系列县域经济发展。“可根据各地的不同优势,建立烩面产业的种植、养殖基地。比如,打造淮阳黄花菜基地,沈丘槐山羊基地,新乡、商丘小麦基地,鹤壁蔬菜基地,南阳黄牛基地、木耳基地等。”
加速烩面产业化,应在产业链上下工夫,还要抓好教育和科研工作,比如成立河南烩面教学科研机构、烩面研究中心,烩面文化博物馆和烩面产业园等,最终把烩面真正打造成河南主食产业化最亮丽的名片。(原标题:河南烩面产业化进程加速 提升产能抢占市场)
来源:大河报 时间:2013年01月11日 作者:魏国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