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豫剧院三团,1958年创排了一出现实题材新戏:《朝阳沟》。3月20日首演于郑州,随即奉调进京献演。也许,连他们自己也不曾想到,如今,风雨行程六十载,已经赫然成为超世纪的经典剧目:演员换了几拨,剧目却依然活在舞台上。常演常满座,常演常新鲜,呼声不断,久演不衰。据说,演出累计已经超过5000场!2009年原文化部新设的“优秀保留剧目大奖”发布:位列第二届获奖剧目榜首的《朝阳沟》,申报时已演出5600多场。业内尊称之为“朝阳沟现象”,影响深远,美名远播。
如实说,我不记得是否赶上观赏初登舞台的现场演出,但隔年长春电影制片厂推出的戏曲艺术片肯定看过,印象极深。男女主人公栓保、银环仍由王善朴、魏云扮演,栓保娘则由常香玉大师亲自出马,至今恍然眼前。近些年来,更是有机会在北京、河南多次观看到现场演出。省里送戏进京似乎有个老规矩:除了新创剧目之外,总要带上《朝》剧。而且,几乎每次都是《朝》剧票房最高、卖座最好,无须特别宣传,戏迷奔走相告。我是每来必看,亲自感受到剧场的热度。惊讶之余,进而促使我思考了许多。
多年困惑 “保留”阙失
近几十年来,工作关系,看戏的机会多,算得上个“职业”观众吧。看多了,看久了,欣喜之余,不免渐生遗憾:好戏昙花一现,谁去关怀保留?
这和体制相关。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按苏联模式,实行的是统包统管的计划经济,它既救助了旧社会饱受摧残的艺术和艺人,又在新时代促进艺术事业前进的同时,一定程度上束缚和妨碍了艺术的发展。突出表现在艺术生产目的的倒错:对上不对下,争奖不争观众,看领导不看票房。“评奖轰轰烈烈,市场冷冷清清。佳作不断涌现,舞台难觅踪影。”呈现出一种畸形发展状态。用老百姓的话便是,狗熊掰棒子,边掰边扔……至于“政绩工程”“面子工程”,以及各色综艺晚会等等,更常常是人走场空,只留下一堆堆垃圾。
于是,艺术生产管理体制呼唤改革;改革,呼唤舞台艺术优秀作品的“保留”!
淡化争奖情结
强化保留意识
设奖曾经非常必要。十年“文革”浩劫,文苑一片凋零。激发新生,鼓励创作,促进繁荣,评奖的的确确起过十分积极的作用,无须多言。但,行里行外、上上下下,眼里只有“奖”,难免又走上了岔路。对此,一个时期以来,各方面都颇有微词。
针对这种现象,经过认真思考,2013年初,我提出了一个自我认定的命题:“保留:舞台艺术的最高境界”!以此为名的文章,刊于5年前《艺术评论》杂志2013年第3期。要旨也在:淡化争奖情结,走出评奖困局;摆正生产目的,树立保留意识。
我深以为,以文艺类评奖说事:“无论多大来头多高荣誉的奖项,都只辉耀于一时,也只存在于一时。这是基于,各类设奖都有一定的现实功利目的,其评定标准既有现实取向性,又有时间的局限性;它能证明许多,却不能说明一切。而且,任何评奖都不乏各种偶然性因素:评委构成,专家眼光,个人爱好,视野局限,感情取向……更别说更带根本性的个人艺术观、审美观、价值观,以及是非观、善恶观、美丑观等等差异。选人不当,把关不严,评判结果全歪。因而,上榜的未必优于落下的,落选的往往优于高中的,这种情况所在多有。这些,也还都在正常范围之内。更有甚者,类似足球黑幕里的‘吹黑哨’‘看钱吹哨’种种,谁敢打包票,文艺评奖中绝无?”
因而,我坚持地认为:“就舞台艺术的终极价值而言,能排除备存于各式各样评奖中,戏内戏外种种主观客观、偶然必然因素干扰的,只有一个:保留!”“它客观,公正,无私,阳光;它摒弃了一切徇私舞弊,也排除了一切爱恨偏颇;它摆在明处,看得见,摸得着。金钱买不来‘保留’,权力压不出‘保留’!它是一切舞台艺术品的最高境界,也是一切舞台艺术从业者追求的最高目标!”这些话便是摘自本人前述文章中。
至于何谓“保留”?如何“保留”?我提了个最简单的标尺:舞台说了算,民众说了算,时间说了算。即:“保留”在艺术舞台上,“保留”在观众心目中,“保留”在艺术史册里。
解析开来,话太长。不细说。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审看我刊于《艺术评论》的文章,并祈指正。眼前要说的话,一句:豫剧《朝阳沟》为我们做了形象的诠释。
《朝阳沟》的多重启示
《朝》剧风雨行程六十年,几乎像神话似的在那儿自在生存:无需封赠,无关赏赐,自自然然、明明白白地在戏曲舞台上“保留”着,闪耀着,辉煌着。
然而,事隔半个多世纪,时移而事异,情过而境迁。可几十年来,观众就是想看,爱看,要看!那份执着、那份依恋、那份情有独钟……这中间到底有何奥秘和诀窍呢?
中国舞台艺术的传统是“高台教化”,是“鞭笞假恶丑,颂扬真善美”,讲究的是“惩恶扬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所谓“以文化人”“以文化心”是也。然而,这种“教化”的功能却不能简单化、符号化。
具体到《朝》剧,总体上看,其思想层面展示的,是乐观向上的情操,积极进取的态度。是了解民间疾苦,与民众共同奋进的精神;是战胜困难、毫不妥协的精神;是城乡团结、互敬互爱的精神;是追求真挚爱情、摆脱低级趣味的精神。这一切,构成了《朝》剧的积极思想内涵。从大处着眼,我们似乎懂得了观众对《朝》剧主旨局限的宽容。
当然,构成《朝》剧保留要素的,还有更多。
“优秀保留剧目大奖”介绍该剧时,有一番话:“全剧语言富有个性特点,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地方色彩;唱词生动、风趣,节奏明快。剧本故事完整,人物集中,是豫剧现代戏的一部代表性作品,对于戏曲现代戏的创作具有启示意义。”
这些话表述了一个总概念:《朝》剧讲了一个好故事。要素包括:故事完整,情节紧凑,人物鲜活,性格明朗,语言生动,富于机趣,如此等等。这些都非常重要。细说起来,每一条都不失为戏曲现代戏成功创作的一项重要经验。
综合起来,是为一度创作:剧本剧本,一剧之本。杨兰春先生为整个剧目打下了基础,功不可没!
然而,戏曲作为综合艺术,还要讲究二度创作。就《朝》剧说,我印象极深的是音乐唱腔设计和强大的演出阵容。
先说音乐。据知情者称,《朝》剧音乐形象是划时代的,在豫剧发展史上,属于空前。无论主角配角,无论大小唱段,几乎都能流传。河南省电视台有个红红火火的栏目:梨园春,是戏迷们自娱自乐的场所,也是培育豫剧新秀的园地。那里,《朝阳沟》的大小唱段,连绵不绝。银环的“上山”“下山”,栓保教银杯“锄地”的“前腿弓,后腿蹬”,二大娘、栓保妈、银环妈的三重唱:“亲家母,你坐下,咱们说说心里话。”“亲家母,咱都坐下,咱们随便拉一拉。”堪称常响金曲!……次说演员。在“保留”上下功夫,剧团配置了强大的演出阵容。第一代极出色,老观众们赞不绝口。后续者也颇见华彩。如新秀杨红霞饰银环,她以此斩获梅花奖。光彩绝不输于前辈。
总之,照我看,《朝》剧讲了一个好故事,唱响一组好音乐,展示一台好演员。剧本好,音乐好,演员好:三好并一好,“保留”实现了。
由衷地祝贺,祝贺,再祝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