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村落的负载很大,压得它喘不过来气,在这样的困境下,古村落的希望在哪里?我们如何破解?
我想用“三个抓手”来应对现有的困境:第一,保护规划先行;第二,引入良好的公众参与机制;第三,要有一个强有力的领导者或领导班子。没有这“三个抓手”,古村落很难有良性的发展。
关于保护规划,首先要有深度。古村落的历史都非常厚重,做规划一定要达到相应的深度。我曾主持编制《河南省新县毛铺古村落保护发展规划》,毛铺古村落的历史非常厚重、过去非常富有。经过梳理和分析归纳,我对毛铺先民的迁徙和发家史有一个基本的认知:毛铺的彭氏最早是从江苏徐州迁出,是彭氏的始祖,经过历代的发展繁衍,北宋的时候迁到河南开封,后来迁到江西南昌,再后来迁到湖北麻城,最后迁到新县。毛铺这支彭氏几经辗转,对他们的建筑特色形成了重要影响,我把它总结成“类徽派”风格,即毛铺古民居比邻而居、灰墙黛瓦、门楼高耸、雕饰精美的类徽派的风格。做保护规划要提炼出这个村的特色和价值,才会接地气,这是保护与发展工作的基础。
保护规划要有广度,要做得系统性、层次性比较强。把握村子的整体环境格局特别重要。毛铺村这种山、水、田、场、宅的格局很有价值:山是它背靠的白云山;水是村前面一条白露河,给古村带来很多灵气;这里是豫南地区,有很多稻田;场是打谷、打麦场,就在古民居前面,这个格局非常有味道。
保护规划还要有一个发展的视角,以“发展”的视角来切入、带动保护。村里的老百姓如果没有合适的产业引导、没有就业岗位、增加不了收入,不能够致富,这个村子的保护肯定是一句空话。我们做保护规划时对整个村子有多少资源、多少耕地、多少工业,有什么样的潜在价值,做了详细的梳理之后,再和当地的干部百姓坐下来认真研讨,提出发展对策,这点对于村落的保护,是非常重要的。
第二个抓手是公众参与机制的导入。古村落要发展好、要和谐,必须是每一个村民都参与进来,这样发展才能有后劲。如果村里的老百姓对着干,肯定不行。公众参与在发展规划制定时就应该导入。日本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好:他们在一个历史村镇、历史街区的发展规划制定时就邀请很多专家和当地百姓参与进来,专家里面有历史学家、人类学家、社会学家、规划师、建筑师,甚至还有画家。
第三个抓手是要有一个强有力的领导者或领导班子。目前很多村子的老百姓有发展的意愿,但没有能力挑起这个头,必须是村干部或者村里有威望的人来主导这个事情。对于领导者应该具备三个素质:首先要有公信力,他必须要一碗水端平;其次要有很强的执行力,能够推动这个事情的发展,有时候强势的村干部是能做成大事的;最后要有亲和力,做老百姓的工作要有恰当的方法。孙君老师做的郝堂村,也是碰到了一个好的村支部书记,她很好地贯彻了孙老师的规划设计理念,所以这个村子发展得非常好。
林祖锐(作者系中国古村落保护与发展专委会副秘书长,中国矿业大学力建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乡土建筑遗产和传统聚落保护、活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