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新闻资讯 >> 河南 >> 浏览文章

永远的申凤梅

2015/8/10 9:57:50 点击数: 【字体:

    今年7月20日,是著名越调表演艺术家申凤梅逝世20周年纪念日。20年过去了,她一直被我们缅怀着、思念着,活在我们心中,成为永远的记忆。

    申凤梅在她半个多世纪的人生道路和艺术生涯中,为越调艺术事业做出了杰出的贡献,成就了越调艺术一个时代的辉煌,是河南省一张很有分量的文化名片,享誉海内外。当年,受省文化厅领导的委托,我有幸参加了申凤梅老师先进事迹的采访、座谈和写作工作。现在回想起来,对我感触最大、印象最深,至今难以忘怀的,是她对艺术的执着追求和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

    申凤梅对越调艺术事业的重大贡献,概括为五句话:扛起了一面旗帜;闯出了一条新路;带出了一支队伍;树起了一座丰碑;留下了一笔财富。

    扛起了一面旗帜。申凤梅以她瘦弱的身躯,竭尽全力,呕心沥血,历经千辛万苦和无数磨难,终于扛起了越调艺术这面大旗,使一个具有300多年历史的地方剧种,一跃成为全省三大剧种之一。

    闯出了一条新路。省越调剧团继越调大师张秀卿之后,进入了一个新的、关键性的发展时期——申凤梅时期。申凤梅在200多个剧目中扮演过生、旦、净、丑等行当的角色,塑造了各类性格迥异的艺术形象。她不仅重新打造了系列传统戏,为传统戏植入了新的文化内涵和鲜明的艺术特色,而且还推出了在全国很有影响,很有艺术生命力的“三国戏”。她既擅长以大的气势、大的阵容来表现历史的沧桑,又擅长以诗意的温情来展现人物个性,使人物呈现很有内涵、很有深度。她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绚烂的历史美感,不仅仅是饱满的生命状态,更重要的是,能够给我们提供一种遥远的精神信息,最为可贵的历史经验,能够拓展我们的文明视野,丰富我们的精神资源。她在现代戏创作上,走出了一条幽默风趣、温婉细腻、大俗大雅的新路,实现了生活化和艺术化的完美结合。在上世纪60年代她就将越调艺术搬上了银幕,还创作完成了系列“三国”戏曲电视剧,为越调艺术留下了宝贵的音像资料。

    带出了一支队伍。申凤梅及老一代越调艺术家何全志、田发根、陈静等,培养了一批又一批越调艺术人才,推出了以申小梅、魏凤琴、马兰、穆百成、张国庆、梁宝刚、汪相奇、徐爱峰等为代表的优秀中青年艺术家,收到了“立一管擎天,长满树风华”的效果。

    树起了一座丰碑。申凤梅曾7次率团晋京演出,让越调艺术在首都北京大放光彩。她多次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被周恩来总理称为“河南的诸葛亮会做思想工作”,被老舍先生誉为“越调高手,生旦不挡,悲喜咸宜”,姚雪垠称赞她“当今饰演诸葛亮,观众争夸一凤梅”,她还被京剧大师马连良先生收为高徒。这些荣誉在越调艺术事业的历史上,都是空前的、绝无仅有的,她把越调艺术推向了一个时代的新高度。因此,她受到了国家文化部、人事部,中共河南省委的表彰。她曾荣获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劳动模范”称号,当选党的十三大、十四大代表,被文化部树立为全国文化系统先进典型。在她逝世后,受文化部委托,河南省文化厅组织“申凤梅先进事迹报告团”,赴北京、成都等部分省市巡回报告,申凤梅的先进事迹在全国文艺界反响强烈,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文化报、文艺报都报道了她的先进事迹,《新华文摘》作了转载。

    留下了一笔财富。她提出戏曲艺术不仅是教出来的,学出来的,练出来的,而且更是“悟”出来的。演员塑造人物,应该是演员经过自己深思熟虑之后的人物,想象之后的人物,理解之后的人物,是用情感浸泡之后的人物。很多人生的道理,艺术的奥秘,都是慢慢体会出来、“悟”出来的。她有一句名言:像我者死,学我者生,超过老师才算精。她认为,剧本和导演赋予演员的是“底色”,演员自己“悟”出来的,才是舞台上的“亮色”。

    她常说,社会影响力越大,剧团的舞台就越大,就越有效益。所以,她走到哪里,就把艺术的影响力,一个团好作风的影响力以及演员个人的影响力,带到哪里。在她看来,这种影响力是一种无形的财富,比什么都重要。她响亮地提出:影响力决定艺术的生命力。

    她说只有对自己不满足,才有可能促成艺术上的进步。她要求自己每演一场戏,都要有新的感受,新的发现,新的创造。她说:“智慧不是天生的,要在反复实践和比较中,在苦思冥想、辗转反侧的寻觅中,才能捕捉到、领悟到,使你一步步走向成功、走向成熟。”

    她认为,人各有各的作为,一个演员就是要扎根舞台,豁出命把戏演好,让观众看着高兴,听着舒心,能得到教益,能获得精神上的美感,激发观众去思索、去理解那更深层的、隐藏在剧情中的意义,这就是作为。为此,她实践了一辈子,奋斗了一辈子,付出了一辈子。

    按照申凤梅的说法,幸福就是三句话:多为老百姓演戏,就是福;多帮助别人,多为别人排忧解难,就是福;少给别人添麻烦,就是福。由于常年奔波、劳累,她患上了胃病、心脏病、糖尿病等多种疾病,但她仍然坚持下农村、下厂矿演出。大家劝她住院治疗,她说:“我宁愿死在舞台上,也不愿躺在病床上。”在她的一生中,她把剧团看成家,把舞台作为根,把为百姓唱戏视为命。她临终前把仅有的几万元存款捐给了家乡一所小学,交代剧团领导把自己在团里的一套住房收回。

    在半个多世纪的舞台生涯中,申凤梅在人们的心中留下五种形象:敢于创造,敢于实践,开拓创新者的形象;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无私奉献者的形象;敢于面对,敢于承受,敢于担当者的形象;宽容大度、慈悲为怀,大爱包容者的形象;追求卓越、追求完美,一个智慧者的形象。这五种形象,铸就了一种崇高的精神。

    申凤梅给我们留下来的艺术作品和精神滋养,在今天依然有着蓬勃的生命力。在戏曲发展史上,她是一个独特的存在——永远的申凤梅。

 

责任编辑:M005文章来源:河南日报
0
相关信息
精彩展示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网 中国国家艺术网 庆阳民俗文化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