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日前,由海南省文体厅社会文化处组织专家调研组赴三沙进行非遗普查的调查报告正式出炉。据悉,总计普查到南海包括深海、浅海捕捞技术,南海更路簿等13项非遗线索,凸显了当地的海洋特色。
2014年初,海南省文化主管部门启动了三沙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调研组赴三沙多岛屿开展了细致的调查,尤其对西沙群岛海域进行了重点普查。同时,为完善相关资料,省文体厅还组织专家根据活跃在三沙市的渔民籍贯情况,到文昌、琼海及万宁等地区走访调查熟知三沙市情况的渔民,基本摸清和掌握了三沙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分布情况和传统技艺以及民风民俗的存续状况等。
据悉,此次也是海南省首次组织对三沙市进行的非遗普查。据海南省文体厅社会文化处有关负责人介绍,如深海捕捞技术抓鱼采用的特殊鱼箭、浅海捕捞技术中的捡螺等非遗线索乍听起来与普通渔民日常生产劳作无异,但却不乏地方特色。这些非遗线索在经过深入研究和完善后都可作为市一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护起来,有的甚至可以申报省级以上的非遗名录。
调查报告还显示,从资源现状分析,三沙地区的很多习俗都涉及海洋文化,当地渔民的生活习惯与琼海、文昌等沿海市县的渔民相似。(杜 颖 刘实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