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新闻资讯 >> 河南 >> 浏览文章

“2013河南考古新发现之汉函谷关”系列二 汉将军迁关没花政府一分钱

2014/4/16 15:52:06 点击数: 【字体:

    函谷关,“函”指的是匣子,“谷”意思是山谷。“函谷”就是以山谷为匣,遏其要冲。千年古关函谷关,望名可知其雄关之意。

    函谷关一词,最早可追溯到春秋时期。春秋时期,秦孝公从晋国夺得崤函之地,据险设关,以抵御关东诸侯的进攻。因为设关之处在秦岭、黄河、衡山岭构成的天然屏障中,唯有函谷一道贯通东西,故此关被称为函谷关。此后,关东关西被载入历史。

    先秦和西汉初年的函谷关位于今三门峡灵宝市。公元前241年,楚、赵、魏、韩、燕合纵攻秦,至此关而败还;公元前207年,刘邦西入咸阳,遣兵守此关以拒诸侯大军。可见当时函谷关确有不可低估的军事作用。

    公元前114年,函谷关迁往新安。

    函谷关搬迁后仍然用原名,这倒不是徒慕原来关隘的遗风,而是新关所处的环境确实可以使此关被名符其实地称为函谷关。它西有奎楼山,东有八徒山,南有青龙山,北有凤凰山,四山环抱,更有涧河、皂河之水,绕其奔流,南北两侧有高厚城墙延伸山间,形成屏障,唯有通过城门,才可以出入此关。它北至黄河岸,南到宜阳,关塞相连,几乎等于小长城。这与秦函谷关基本类似。当时,为追溯函谷关的渊源,还专门建立“鸡鸣”“望气”二台。

    根据《水经注》记载,汉函谷关以北有通往黄河渡口的要道,水陆运输十分繁忙。之后数百年,它一直是军事要塞和古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

    汉函谷关建成后,历代帝王多有登临,文人墨客常有题咏。东汉光武帝曾在关内设大驾宫,唐高宗和武则天也曾在此建合碧宫。南北朝时期,这里曾置州郡、州治。隋大业年间,新安县治也随之东迁到汉关城。唐宋之后,随着国家的长期统一,汉函谷关渐渐失去防御功用而被冷落。三国魏正始元年(即公元240年),汉函谷关被废。从那时起,至今已经有一千七百多年了。

    狂风骤雨多次侵蚀,金戈铁马几度踏过,历经沧桑的雄伟关城已经难现昔日风采。

    “终童”豪气出关留佳话

    为了恢复昔日的风貌,历代对汉函谷关几经修复。根据文献记载,明万历七年(公元1579年)、清顺治十五年(公元1658年)都曾修整过。据《新安县志》记载,最后一次大规模修复是在1923年。修复后的关楼高八十三米,分上中下三层,顶部为四角亭阁。中部为方形阁楼,襟怀涧水,傍倚青山。楼中的十字通道各有一门,皆有楹联镶嵌。底部为城门,城垛错落,巍巍壮观。城楼正中有一拱形门洞,宽约四米,可供东西交通之用。

    门洞东西两侧,各有楹联一副,东门为“功始将梁今附骥,我为尹喜谁牵牛”;西门为“胜迹漫询周柱史,雄关重睹汉楼船”。关上四周有护关寨墙,中间是两层关楼。关楼四门均有对联,东门为:“四面青山三面水,一层紫气万层烟”;西门为:“佑彼周室,宏我汉京”;南门为:“紫气犹存贤令尹,青牛重度古函关”;北门为:“巍乎直同百二险,焕然重筑一丸泥”。正门上方“汉函谷关”四个大字,为康有为所书,字体雄浑,笔力遒劲。

    如今,关楼东面门洞两侧的对联只剩下了北面半副,内容勉强可见“功始将梁今附骥”。关楼西面门洞两侧的对联还在,上联是“胜迹漫询周柱史”,下联是“雄关重睹汉楼船”,同时提到了秦、汉两个函谷关的典故,也算是用典恰当的佳作了。

    如果说当年出秦函谷关的名人首推老子,那在汉函谷关留下一段佳话的当数汉武帝时的名臣终军了。

    终军,字子云,西汉济南人。他“少博学善辩,名闻于郡中”,是个神童一级的人物。“太守奇其才,欲与交结,终军揖太守而去。十八岁至长安上书言事,武帝大异,拜为谒者给事中”。根据《汉书》的记载,终军后来出使南越,遇到越相吕嘉反叛,遇害身亡,时年仅20多岁,时人感叹,称其为“终童”。

    汉函谷关筑成那年,18岁的终军到长安求取功名,路过汉函谷关。守关的官吏发给他一个“繻”(rú)——大概类似于今天的出入关通行证——这个“繻”是用帛做的,“书字于其上,分做两半,出入合符,方能通行”。终军问这是什么玩意?对方说:“为出关合符之用。”终军豪气干云地说:“大丈四游,必取功名,出关何用此物!”遂弃“繻”而去。后来终军当了谒者给事中,受命出关巡行关东郡国,拿着皇帝赐予的节仗来到汉函谷关。当时的守关官吏看见了,感叹说:“此使者原是此前弃繻后生!”

    后来唐代诗人胡宿写诗赞扬道:“望气竞能知老子,弃繻何不识终童!”由此留下“终童弃繻”之典故。

   杨仆自掏腰包搬迁函谷关

    秦函谷关成就了灵宝,汉函谷关则让新安载入了史册。秦函谷关为什么要从灵宝搬迁到300多里以东的新安呢?这和历史上有名也有争议的一个故事有关,这个故事的名字叫“杨仆徙关”。

    杨仆何许人也?我翻了翻《汉书》,居然在《酷吏传》里找到了这位将军的大名。

    杨仆最早走的是“以千夫为吏,河南守举为御史”,并非军旅之途,由于杨仆在督办治安刑事案件方面采取铁腕政策,被后世史学家看不起,被扔进了《酷吏传》。

    文人看不起没关系,皇帝看得起就行。汉武帝认为杨仆很有本事,很欣赏他。恰好当时南越造反,就任命他为楼船将军,率领水军配合陆军前去平叛。因为后来立下战功,被汉武帝封为关外侯。

    不过,杨仆对这个封赏并不太满意。

    据说,杨仆的老家在今天新安县铁门玉梅村,当时的新安属于关东——就是函谷关以东。秦汉时期,函谷关是个身份的界限。函谷关以东被称为关东或关外,函谷关以西被称为关西、关中或关内。关中人是个身份的象征,好比北京的五环六环,环内居民是标准的北京人,环外居民,对不起,只能收到“河北移动欢迎您”的短信了。

    西汉时期,关中地区直辖京都,政局稳定,土地肥沃,黎民富裕,加之天子辇下万方朝会,老百姓皆以居关中为荣,而关东地区自吴楚七国之反后,兵燹人祸,民不聊生,故当时人们向往关中以为乐土之邦,因而在当时社会上形成了“居关内为荣,居关外为耻”的观念意识。

    杨仆的老家,很不幸,就是关外。

    为了不耻为关外人,杨仆上书汉武帝,请求将函谷关搬迁到他的家乡新安县,以满足其作为关中人的欲望。汉武帝是个“意好广阔”、喜欢大排场的皇帝,就答应了他的请求。

    杨仆做关内人的心情是如此的强烈——这一次函谷关整体搬迁,他没花国家一分钱,拿出自己的全部积蓄,动用家僮700多名,在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将函谷关东移至三百里外的今新安县境——这是一次彻底的搬迁,函谷关的所有秦砖汉瓦、兵器装备,都是拆卸完毕,一车一车拉到新安,然后原貌组装——也就是现在的汉函谷关。

    杨仆徙关的故事不仅在新安当地流传,更重要的是,连汉代大学问家应劭注《通典》时也言之凿凿,让人不得不相信,汉函谷关的搬迁,是一个将军“耻为关外民”的虚荣和一个皇帝“意好广阔”的面子,成就了一个工程浩大军事关隘要塞的整体迁徙。

    函谷关的历史就是这样因为皇帝和大臣的随意而被改写的吗?

    答案是否定的。


责任编辑:M005文章来源:大河报(2014-04-16)
0
相关信息
精彩展示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网 中国国家艺术网 庆阳民俗文化商城